2025年7月10日至20日,山東大學“衛夢山音”社會實踐團奔赴寧夏中衛市北湖村,以“萬里邊疆,強國有我”為主題,開展為期十天的教育幫扶實踐。團隊在村委會支持下,通過躬耕田壟體悟邊疆底色、主題課程熔鑄報國信念、深度問診教育現實困境三大行動,將青春汗水揮灑在西部邊疆的沃土上。

躬耕田壟:汗水澆灌的邊疆實踐課
實踐團將枸杞田變為讀懂邊疆的鮮活課堂。在村干部帶領下,六名隊員頭頂烈日走進密布尖刺的枸杞林,親身體驗枸杞這一支柱產業的艱辛。指尖被枝葉劃出血痕,汗水浸透的衣衫沾滿紅土,三小時的勞作成果不及當地孩童半日采摘量——這份真實的體力消耗,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孩子們手臂上新舊交錯的劃痕從何而來。當看到幼兒園孩童熟練地穿梭田間,當孩子們帶著滿身塵土和通紅的指尖跑進課堂,枸杞枝椏的刺痛感瞬間轉化為共情的震撼。“每一粒枸杞都凝結著邊疆人的堅韌”,隊員們在勞動日記中寫道,“這雙手采摘的不只是果實,更是‘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

鑄魂育人:邊疆熱土點燃報國志
實踐團以沉浸式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在“致敬邊疆守護者”課堂中,當戍邊戰士頂風冒雪巡邏的影像展開,孩子們肅立敬禮,稚嫩的誓言擲地有聲:“長大我要當兵守家鄉!”結合絲路歷史開設的“張騫西行”情景課,隊員們通過古今對照地圖與枸杞、鹽等絲路貿易品實物展示,引導孩子們體悟寧夏在邊疆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孩子們觸摸著地圖上蜿蜒的邊疆線,第一次懂得家鄉曾是“守護國門的咽喉”。課程結束時,滿墻的“強國有我”心愿貼拼成中國地圖輪廓——那顆標著“中衛”位置的紅枸杞,恰似邊疆少年熾熱的心跳。

問需于民:行走的教育現狀診斷書
十戶多子女家庭的深度走訪揭開教育困境剖面。在七個孩子的農家炕頭,母親攥著三年級英語試卷的手微微發抖:“26個字母都認不全,咋輔導娃?”村小唯一的支教老師坦言:“孩子們剛熟悉教學方法,我又要離開了。”更深的憂慮來自經濟賬——鎮運輸司機掰著指頭算:高中進城年支出負擔重“供大學生要全家啃五年干饃”。這些鮮活記錄最終凝結為團隊調研報告,其中“師資流動性大”“英語教育斷層”“女童升學隱性壁壘”三大痛點被重點標注,成為團隊向學校反饋的精準幫扶靶點。

山大答卷:田埂上的希望播種機
面對教育現實的溝壑,隊員們以專業智慧點燃希望:英語專業學生創編《枸杞田里的ABC》,將"pick(采摘)"、"red(紅色)"等單詞融入勞動動作,孩子們舉著枸杞果大聲跟讀;心理學專業成員設計"邊疆夢想罐",引導每個孩子寫下心愿封存,"當老師"、"造飛機"的理想在玻璃罐中閃閃發光。離村前夜,曾被預言"遲早輟學"的14歲女孩小玲,將筆畫稚嫩的告別信塞進隊員手心,信的最后一句是"老師,我也一定會像你們一樣考上山大!"——這張浸著汗漬的信件,恰似紅枸杞田里結出的最甜果實

此次實踐是山東大學響應國家邊疆教育幫扶的生動縮影。在北湖村的枸杞林間,隊員們用劃傷的指尖丈量了“萬里邊疆”的厚重,用家訪筆記解碼了“強國有我”的深意。當返程列車駛過黃河灌區,漫山遍野的紅枸杞正迎來成熟季——那躍動的鮮紅,恰如邊疆教育星火燎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