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溧陽市東升社區出現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在常州大學大學生志愿者的引領下,30名社區孩子化身特別的“宣傳員”,手持記錄本、反詐宣傳單與消防小道具,將近日所學知識傳遞給居民和店鋪老板。此次活動,成功實現孩子們從“聽課學生”到“講課小老師”的角色轉變。
一、從“學知識”到“會講解”,大學生先教“基本功”
“要讓孩子給別人講,得先讓他們自己學透、學活。”帶隊的大學生志愿者說道。過去一周,常大志愿者組成支教小組,在社區活動室給30名孩子開了“知識預備課”。他們采用“知識科普+實踐互動”的創新模式開展活動,致力于逐步提升孩子們的講解能力。
講解環保知識時,志愿者巧妙運用西瓜皮、廢舊電池等實物卡片,讓孩子們直觀區分可回收物與有害垃圾;教授廢物利用技巧,現場示范用紙杯折花籃、塑料瓶改筆筒,并以“像整理書包一樣分類收納垃圾”這類通俗易懂的類比,同時強調操作中的安全要點;在講解反詐知識環節,結合“游戲送皮膚索要驗證碼”“冒充客服退款”等貼近日常生活的案例,借助場景卡片引導孩子們剖析詐騙套路。在這一次次講解、示范與互動過程中,孩子們的知識輸出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二、社區成“實踐場”,小宣傳員收獲大認可
實踐當天,30名“小小宣傳員”在大學生志愿者的陪伴下,將社區打造成移動課堂,向居民講解環保、反詐及消防安全知識,收獲諸多認可。
在社區驛站,一名小宣傳員主動走向工作人員,拿起反詐宣傳單,條理清晰地講解網絡詐騙常見形式及應對陌生號碼的辦法,還不忘貼心提醒:“您給居民發通知時,不妨加一句‘收到陌生鏈接別點,驗證碼千萬不能給別人’。”驛站工作人員微笑點頭,回應道:“這孩子說得太對了!下次發通知一定加上。”
這樣的溫馨場景在社區四處涌現:菜市場入口,孩子們提醒居民“自帶購物袋更環保”;遇到保潔人員,他們叮囑“看到門口堆紙箱,記得提醒別靠近火源”;超市里,小朋友們拿起消防小道具,為購物的奶奶演示滅火器使用要點。
講解過程中,若有孩子卡殼,大學生志愿者會適時悄悄提示。比如,有孩子忘記提及“安全出口別堆東西”,志愿者便指著遠處通道詢問:“要是堆了紙箱,遇到危險能快速跑過去嗎?”孩子立即反應過來:“對!安全出口要保持通暢!”
三、從“學”到“講”:一場雙向成長的實踐成果與感悟
臨近中午,孩子們在社區活動室進行實踐成果的匯報:居民對環保和垃圾分類重要性理解更深刻,驛站工作人員知曉提醒大家注意反詐,超市也更加關注安全出口與消防知識。
社區負責人感慨:“把社區當作實踐場,知識傳播迅速,還讓孩子們獲得成就感,比單純發傳單效果好得多。”
志愿者也表示:“看到孩子們從最初的羞澀,到后來主動向居民講解,深感活動意義非凡。這種‘學了就講’的方式,不僅讓知識落地生根,也讓孩子們更加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