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歷史印記:沙洲抗日民主紀念館參觀記
20250718“沙洲紅情 ,青春飛揚”實踐團隊活動通訊稿
七月的天空,熱浪滾滾,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們組成了一支實踐團隊,他們勇敢地走進了沙洲抗日民主紀念館。在那里,他們以“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作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座紀念館不僅承載著蘇南地區抗戰時期的歷史記憶,而且通過那些斑駁的文物和厚重的史料,向青年學子們展示了一幅幅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歷史長卷,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艱苦歲月的沉重與悲壯。

圖 1"沙洲紅情,青春飛揚“團隊隊員在紀念館門口合影留念
通訊員曹友鵬供圖
在“抗日烽火”展廳內,同學們的目光被玻璃柜中泛黃的《江抗日報》復印件所吸引。報紙上那句“誓死保衛沙洲”的黑體標題雖然已經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激昂情感。講解員站在一幅作戰地圖前,地圖上標注著紅色箭頭,他指著這些箭頭向同學們介紹:“在1941年的反掃蕩戰役中,我們的隊伍就是沿著這些河道,在蘆葦蕩里和敵人周旋了整整47天。”來自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小李俯身貼近展柜,他拿出手機,鏡頭對準了地圖上密密麻麻的村莊名字,感慨地說:“這些地方現在都變成了現代化城鎮,真的很難想象八十年前這里曾是激烈的戰場。”
在“英雄群像”展區,一組黑白照片讓現場陷入寂靜。照片里,十幾位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青年戰士并肩而立,胸前的紅領巾在硝煙中格外醒目。“他們中最小的只有16歲,和我們現在差不多大。”團隊里的女生小陳輕聲說,她注意到照片角落一位戰士胸前別著半塊橡皮,講解員解釋那是當時少先隊員參軍時,老師送的臨別禮物。這個細節讓在場的大一學生們深受觸動,有同學在參觀手冊上寫下:“同是青春年少,他們選擇了守護,我們更該懂得珍惜。”
走出“英雄群像”展區,同學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們來到“勝利曙光”展廳,這里陳列著抗戰勝利后的各種文件、獎章和慶祝場景的照片。一張張笑臉,一面面錦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背后的喜悅與榮耀。在這里,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的真正含義。他們意識到,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必須倍加珍惜。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隊在紀念館前的廣場上舉行了簡短的總結會。隊長小李代表全體成員發言:“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無私奉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后,團隊成員們紛紛在留言簿上寫下自己的感悟和誓言,表示要將這次參觀學習的經歷轉化為實際行動,不斷激勵自己前行。在夕陽的余暉中,他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和堅定的信念,踏上了返回學校的路途。這次沙洲抗日民主紀念館的參觀之旅,不僅讓他們銘記了歷史,更激發了他們為實現夢想而努力奮斗的決心。

圖 2”沙洲紅情,青春飛揚“團隊成員參觀歷史遺物
通訊員曹友鵬供圖
在參與紀念館的“紅色檔案”整理工作中,實踐隊的成員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細心。在史料室里,他們認真地將抗戰老兵珍貴的口述錄音逐字逐句地轉錄成文字資料。這些錄音中,老兵們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其中一段錄音中,一位老兵回憶道:“爺爺說當時餓極了就挖蘆葦根吃,傷口化膿了就用草藥敷,從來沒人喊過苦。”負責記錄的隊員小王在反復聆聽這段帶有濃厚鄉音的錄音時,不禁感到眼眶微微發紅,被老兵們堅韌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動。當他們了解到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料將被用于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以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時,實踐隊的同學們都倍感振奮,他們加快了整理工作的步伐,希望盡快完成這些工作,讓更多的同齡人能夠聽到這些來自歷史深處的珍貴聲音,從而激發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責任感。

圖 3"沙洲紅情,青春飛揚”團隊成員閱讀歷史文獻
通訊員曹友鵬提供
在離開紀念館之前,全體同學聚集在抗日英雄紀念碑前,舉行了一個莊重而簡短的祭奠儀式。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朵小白花,大家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默哀,向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表達最深的敬意和追思。一位實踐團的團長在儀式上發言,他感慨地說:“過去我總是覺得歷史是遙遠的,是書本上的文字,但今天站在這片土地上,我才深刻地意識到,正是這些英雄們用生命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安寧生活,換來了我們能夠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能夠在食堂里享受美食,能夠在夜晚安心地進入夢鄉。”隨著返程的開始,車廂內的氣氛與來時的喧鬧截然不同,一些同學拿出課本開始預習即將學習的內容,而另一些同學則在手機上查找關于沙洲抗戰的更多歷史資料。這次的實踐活動,使得“銘記歷史”的口號不再只是空洞的言辭,而是真正地轉化為了青年學子們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曹友鵬
學院: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
聯系方式:188626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