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近日一支由西安理工大學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懷著崇敬之心,先后探訪了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公館)、西安革命公園、西安烈士陵園、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及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五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舊址。這場特殊的“紅色印記”尋訪之旅,讓青年學子們跨越時空,觸摸歷史脈搏,汲取精神力量。
西安事變紀念館:驚雷之地的抉擇回響
實踐團隊首站抵達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公館舊址。1936年那個決定民族命運的寒冬仿佛在此凝固。在復原的會議室里,講解員詳細講述了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在民族危亡關頭,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發動“兵諫”、逼蔣抗日的壯舉。凝視著墻上的歷史照片和簡樸的陳設,同學們神情肅然。那份“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赤誠與擔當,深深震撼了在場的每一位青年。
西安革命公園:萬千英名鑄信仰豐碑
團隊來到位于市中心的西安革命公園。園內綠樹成蔭,市民悠然休憩。然而,巍峨的革命亭和莊嚴肅穆的忠烈祠,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承載的記憶。步入忠烈祠,眼前景象令人心靈震撼——由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牌位構成的“英烈墻”,鐫刻著自辛亥革命以來在陜西犧牲的數以萬計英烈姓名。這無聲的豐碑,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信仰并非空洞口號,而是支撐奮斗、指引方向的強大精神基石。
西安烈士陵園:無名豐碑前的靈魂叩問
薄霧輕籠,為西安烈士陵園更添莊嚴肅穆。同學們手捧白菊,緩步穿行于排列整齊的墓碑間。觸目所及,是大量僅刻著鮮紅五角星和“烈士之墓”字樣的無名墓碑。手指撫過冰涼粗糙的石碑表面,一股難以言喻的崇敬與深沉悲愴涌上心頭。“這么多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他們是誰的兒子?誰的丈夫?誰的父親?我們永遠無從知曉。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正是這些無言的、集體的犧牲,奠定了我們今天和平生活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學的張同學聲音低沉。在無名烈士墓區,同學們自發地、認真地擦拭墓碑,清理周邊落葉雜草,用最樸素卻最真誠的行動,表達著對先烈最深切的緬懷與敬意。這片無言的豐碑,引發青年學子們對生命價值、家國責任的深沉思考。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遺物無聲訴忠誠
團隊懷著沉重心情抵達位于少陵塬畔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蒼松翠柏掩映下,將軍墓冢莊嚴肅穆。講解員沉痛地講述了將軍在西安事變后長期被囚禁,最終于新中國成立前夕與幼子、秘書等一同慘遭殺害的悲壯結局。在生平事跡陳列室,一件件樸素的遺物——磨損的舊軍裝、普通的黑框眼鏡、老舊的皮箱、用過的鋼筆——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將軍作為普通人的生活細節與其為民族大義慷慨赴死的偉大犧牲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團隊成員在將軍墓前肅立默哀,深深鞠躬,敬獻鮮花,表達無限追思與崇高敬意。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陋室之中耀精神光芒
尋訪的最后一站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七賢莊。這處白墻灰瓦、看似普通的民居群,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是連接延安與外界、支撐抗戰全局至關重要的“紅色橋梁”和“抗戰兵站”。走進狹小的辦公室、機要室、發報間,目睹極其簡陋的桌椅、老舊的發報機模型,以及復原的領導人居所(如周恩來同志睡過的簡樸土炕),強烈的對比震撼著同學們的心靈:物質條件的極度匱乏、生活環境的無比艱苦,與在此承擔的歷史重任、發揮的扭轉乾坤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鮮明而深刻的映照。很難想象,在如此簡陋甚至危險的環境下,先輩們是如何高效傳遞情報、輸送物資、護送人員的。支撐他們的,絕不是物質享受,而是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和堅信勝利的鋼鐵信念。這種精神上的無比富足和強大,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最需要汲取的核心力量。七賢莊的“陋室生輝”,為這次深刻的紅色尋訪之旅畫上了發人深省的句號。
傳承薪火,青年砥礪前行
對于五處地點的追尋告一段落,歷史的回響卻在青年學子心中持續激蕩。觸摸歷史的粗糲與真實,感受信仰穿越時空的磅礴偉力,理解犧牲所蘊含的千鈞分量,認識今日和平繁榮的來之不易,是此行最深刻的烙印。同學們紛紛表示,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補充,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和精神的淬煉。站在歷史的延長線上,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深感接過的不僅是先輩用生命守護的山河無恙,更是那支燃燒著理想與信念、照亮民族復興前路的火炬。大家一致表示,必將此行的感動與思考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銘記歷史,獨立思考,深刻理解紅色基因的時代內涵;在學業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在社會實踐中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將熾熱的愛國情、遠大的強國志融入扎實的報國行中,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不負先輩熱血,不負時代使命。歷史的接力棒,已在青年手中緊握。


學生參觀張學良公館 陳樹昌攝


西安理工大學學生和指導老師在西安烈士陵園前合影 陳樹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