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安康,秦巴山區的翠綠與漢江水的靈動交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懷揣著對鄉村振興的熱忱,深入安康市漢濱區,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之旅。從香山村的田野到電商服務中心的數字平臺,從貝爾漁場的直播現場到紡織車間的生產一線,實踐團成員們用腳步丈量鄉村發展的脈搏,以專業知識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智慧力量,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青春的擔當與奉獻。
一、香山村:在大山深處探尋發展新路 當實踐團的車輛沿著盤山公路蜿蜒前行,窗外的青山與農舍構成了一幅寧靜的鄉村畫卷。抵達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后,團隊成員們迅速投入到對當地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中。香山村,這個被群山環抱的村落,正面臨著諸多發展困境。實踐團走訪了黃牛養殖戶和養蜂場,詳細了解了當地黃牛養殖和蜂蜜生產的規模、技術、銷售渠道以及面臨的難題。憑借自身專業所學,團隊成員們為養殖戶提出了品牌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建議,并現場錄制了養殖環境和飼喂過程的視頻素材,用于直播宣傳,助力當地農產品打開市場。
在與村干部的座談會上,實踐團了解到香山村獨特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每個網格配備“1名黨員網格員+2名村民協管員”,這種模式構建起了覆蓋1500余名村民的安全防護網,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根基。商貿學院暑期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計劃通過“暑期實踐+線上服務+畢業設計”的常態化機制,持續為香山村的農產品品牌策劃和鄉村農旅規劃提供智力支持,助力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電商服務中心:數字賦能,解鎖鄉村振興新引擎 調研完香山村后,實踐團來到安康市電商服務中心,探尋電商如何為地方經濟和鄉村振興賦能。在參觀展示大廳并與電商中心張部長深入交流的過程中,實踐團了解到安康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富硒水等,以及電商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電商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潛力和價值不言而喻。
實踐團成員們計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開發“健康溯源”小程序,設計情感化包裝,策劃盲盒營銷方案,以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安康電商服務中心正式達成合作關系,電商服務中心成為陜工大的社會實踐基地。此次調研不僅為安康市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也讓實踐團成員們重新認識到電商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他們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三、貝爾漁場:直播實踐,為傳統產業插上電商翅膀 在貝爾漁場,“電商實操教學直播”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實踐團成員們走進源工廠,以漁場的魚干產品為例,現場演示“零基礎開播”流程,從手機架設、燈光調節到產品賣點提煉,如“漢江好水好魚”的生態標簽,手把手教學如何吸引消費者。貝爾漁場負責人楊總表示,過去對直播的理解僅停留在叫賣層面,通過實踐團的演示,才真正理解了數據背后的門道。
實踐團成員們實時展示直播間觀眾地域分布和互動熱詞,如“無添加認證”“保質日期”等,讓漁場負責人直觀地感受到消費需求如何反向指導生產優化。貝爾漁場與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實踐團用行動證明,電商助農的核心在于賦“能”而非賦“形”,降低技術門檻,激活傳統產業的內生動力,才能真正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
四、紡織車間:傳統產業轉型的探索與實踐 除了香山村、電商服務中心和貝爾漁場,實踐團還走進了紡織車間。在這里,機器的轟鳴聲見證著傳統產業的活力與潛力。實踐團成員們深入了解紡織產業的生產流程、市場定位以及面臨的挑戰,積極探索傳統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型之路。他們結合專業知識,為紡織企業提供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建議,助力傳統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
五、實踐總結: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與青春擔當 此次安康之行,實踐團通過扎實的調研和務實的行動,深刻揭示了鄉村振興的現實圖景與發展路徑。實踐表明,破解鄉村發展困境需要聚焦基礎設施短板、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并構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從香山村的出山之困到電商中心的破局之策,從貝爾漁場的直播實踐到紡織廠的轉型樣本,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共同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
這些實踐成果不僅為安康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更印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鄉村振興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而是需要立足實際、尊重規律、系統推進的實踐工程。當青春的腳步與鄉村的脈搏同頻共振,當專業的智慧與基層的實踐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必將照進現實。陜工大“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的青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