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山東大學“益”程山水調研團成員李維琛琛通過線上方式,與山東省菏澤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圍繞農業公益實踐與鄉村振興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深入了解該局職能定位與公益服務的具體情況。本次線上調研聚焦農業公益實踐的多方面內容。調研伊始,工作人員就介紹了菏澤市農業農村局的基本情況,明確了農業局“統籌農業產業發展(如特色種植、技術推廣)、農村生態保護(如國土綠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協調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組織等領域)”的職能定位。基于這一定位,菏澤市農業農村局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如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目的的生物多樣性宣傳、農業生態修復等工作;以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為目標的農民培訓、秸稈綜合利用指導等技術幫扶活動;以帶動農民增收為導向的牡丹種植基地、果蔬種植合作社等特色產業幫扶項目。工作人員表示,生態保護公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生態振興;技術幫扶與產業項目帶動農民增收,推動產業振興;人才培訓為鄉村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服務人才振興。事實證明,這些活動與鄉村振興的結合,是鄉村振興實踐探索的有效路徑。

資金來源與使用方面,工作人員介紹,公益項目資金主要來自財政專項(中央/省級農業、農村發展補助)及社會資本(企業投資農業產業鏈),重點用于農田防護林建設等生態保護項目、種植技能培訓等農業技術推廣、牡丹種植基地及果蔬合作社等特色產業幫扶。
在問題與建議環節,雙方圍繞當前公益開展的難點展開探討:農業和農村生態項目周期長、投入大,地方財政壓力較大;部分農民對新技術接受度低,技術推廣成本高;跨部門協作機制不完善,資源整合難度大;自然災害(病蟲害、極端天氣)對農業產業影響較明顯。

工作人員提到,盡管當前公益開展仍需面臨重重挑戰,但公益項目通過整合政策、技術、資本等資源,既能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又能凝聚各方力量參與鄉村建設,為農業農村領域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路徑,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此次線上調研為深入了解農業公益實踐與鄉村振興的結合模式提供了一手資料,也為后續社會實踐研究積累了寶貴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