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踏訪石梁鎮慈圣村賡續千年詩路。
在指導老師金敏麗帶領下,實踐團從龍溪鄉赴教育廳指定幫扶村石梁鎮慈圣村開展實踐調研。作為唐詩之路進入天臺的第一站也是唐詩之路水路的最后一站,這里曾留下李白等唐代詩人的足跡,千年圣柿與詩路文化交織,形成獨特的鄉土底蘊與產業根基。

圖1 唐詩之路景觀小品
實踐團首先隨金老師走訪唐詩之路景觀節點,實地察看往屆設計方案的落地成果。這些設計不僅有效提升了慈圣村景觀美感,也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成為展示慈圣村形象的美麗載體。隨后,在省教育廳組織處干部駐慈圣農村指導員吳磊帶領下,實踐團參觀村文化禮堂,通過觀覽實物展陳,了解發展歷程,見證了村莊變遷軌跡。期間,吳指導員結合自身經歷開展紅色教育與慈圣村工作座談會,其提出“心系群眾、實干興村”的理念,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規劃工作須扎根鄉土、貼合民生。

圖2 指導員吳磊向實踐團成員講述慈圣村發展歷程
實踐團同步了解到,慈圣村與龍溪鄉天柱村面臨共性挑戰:交通不便、村莊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但如今慈圣村高速貫通在即,結合深厚文化底蘊與千年圣柿產業優勢,農文旅融合發展具備堅實基礎。為此,實踐團立足規劃專業,分四組精準推進:1、調研柿子產業現狀,梳理發展潛力;2、深挖唐詩文化內涵,提煉特色標識;3、開展村莊基礎調研,摸清常住人口結構與需求;4、優化詩路節點設計,助力文化景觀提質。

圖3 實踐團采訪村民
今日,實踐團在專業知識之外,接受了高屋建瓴的愛國主義教育,為日后學習注入了信仰力量。在破解產村融合難題、助力村民共富的道路上,年輕一代要踔厲奮進,將共產黨人篳路藍縷投身鄉村建設事業堅韌不拔的精神,融入鄉村振興的青春實踐,帶著村民們與駐村黨員的殷殷期盼,堅定步伐,穩步前行,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奉獻綿薄之力。

圖4 實踐團合影
文:吳羿辰,尹泓驊
圖:陳妍凝,彭博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