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獨特地貌,山川靈秀,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而天臺縣的慈圣村與天柱村不僅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更與“江南茶祖”文化淵源深厚,周邊茶園自古便是韓日茶人尋根問祖的溯源地,文旅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在這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上,鄉村振興的浪潮正澎湃翻涌。當一個LOGO承載著青春使命與鄉土情懷,它便不再是簡單的圖案組合。本次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LOGO,于天臺縣的山水田園間應運而生,以極簡設計濃縮實踐初心,每一處細節都藏著隊伍對鄉村振興的獨特注解,為天臺縣探索以生態為基、產業為翼的振興之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LOGO以天臺青為主色調,既呼應天臺鄉村的青山綠水,也蘊含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LOGO整體輪廓巧妙地勾勒出“臺”字形態,其上端并非簡單線條,而是層巒疊嶂的山峰輪廓與一頂農民草帽的剪影抽象而來——山青如黛,在薄霧中若隱若現,仿佛凝結著天臺大地的厚重本底;草帽則似一葉輕舟,斜倚峰頂,透出幾分悠然物外的閑適自得與詩意綿長。


圖案中央以留白手法精心渲染:村莊靜謐地匍匐于山麓,山柿枝條掛滿柿果,與飛瀉而下的瀑布相映成趣,那瀑布如銀練垂落;蜿蜒的小路穿行其間,引領視線至飄蕩的茶葉,茶葉宛如飄蕩于杯口,意圖向外開拓,直指實踐核心。


下方的“口”字形結構被賦予了雙重意象——它既將潺潺小溪與幽徑融合,溪水清澈如絲帶般流淌,路石青苔斑駁,生動自然;同時,其圓潤的弧度又幻化成一只古樸茶杯,內壁盛著山泉,象征著鄉村生活的溫情與自然的饋贈,這正體現了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巧妙運用,將符號的象征意義提升為情感載體。

整個LOGO不僅是一幅視覺詩篇,更在留白與實體的交錯間,訴說著“天人合一”的哲學,讓觀者在細節中感受時光流逝與文化沉淀。整體造型虛實結合,既像展開的規劃藍圖,又似緊握的循環曲線,這枚符號背后,承載著對天臺縣 “八山半水分半田” 生態基底的敬畏,更寄托著大學生新農人助力當地農業破局的愿景——以青春智慧激活山林間的茶果資源、田疇里的農耕潛力,讓“山水田”的自然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讓傳統農業在規劃賦能中邁向品牌化、數字化新境。這個獨具特色的LOGO不僅是實踐團扎根鄉村的承諾,更是新農人接力鄉村振興的見證,“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愿以規劃之思聯結城鄉,以實干之力讓天臺的山水間綻放共富之花。
文/白晉瑜 周雨暄
圖/謝雨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