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領會淮海戰役所蘊含的革命精神,進一步培養當代青年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追尋紅色記憶,尋訪復興古跡”社會實踐團于2025年7月6日前往安徽省淮北市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參觀小李家舊址,聆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與舊址的守護者李華松爺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與舊址負責人王飛主任共同探討了紅色文化傳承的途徑,積極承擔起紅色文化傳承的使命;參觀小李家紀念館,回溯烽火歲月,深刻領悟“守護”的雙重意義——既是對歷史根脈的珍視傳承,更是新時代青年必須肩負的神圣使命,以青春行動讓紅色火種在接續傳遞中熾烈燃燒。
在小李家舊址,團隊成員們與“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李華松爺爺相逢,他先后獲得“安徽好人”、“中國好人”、“第六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這座青磚灰瓦的院落正是李華松爺爺的祖宅,他的爺爺早年投身革命,作為地下黨成員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李華松爺爺聲音沉穩有力,將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在此指揮作戰的故事徐徐道來,從作戰方案的制定,到情報的傳遞;從祖宅如何成為重要指揮場所,到自己多年來守護舊址的點滴。他神情莊重,言語間滿是對先輩的敬仰與對守護使命的堅守。在他的講述中,一件件陳列的老物件仿佛有了生命,重現當年的崢嶸歲月,在場的隊員們深受觸動,深刻體會到紅色精神傳承的意義。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李華松爺爺講解。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 森 攝
隨后,團隊成員與小李家的負責人王飛主任及守護者李華松爺爺就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王主任強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紅色文化的保護不僅要保持歷史的真實性,還應積極創新傳播手段,使革命精神更有效地融入公眾視野。他還提出保護工作不僅涉及對舊址建筑和文物的保養,更關鍵的是對紅色精神本質的傳承。在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了前輩們對紅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堅守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將積極承擔起傳承的責任,通過校園宣講和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淮海戰役的歷史,感悟紅色精神。此次跨代的思想交流展示了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連續性與接力,體現了青年學子繼承和發揚紅色傳統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與王主任及李華松爺爺進行交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杜運豐 攝
走進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紀念館,團隊成員在與歷史的近距離接觸中收獲了深刻的感悟。展館內的史料與實物,將當年軍民同心的壯闊場景娓娓道來,讓“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不再是抽象的表述,而幻化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站在承載著歲月的院落里,看著記錄著總前委運籌帷幄的痕跡,觸摸著見證過烽火的舊物,團隊成員真切體會到:歷史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由無數人的信念與擔當鑄就的鮮活記憶;傳承也不只是銘記,更是要接過那份團結奮斗、勇于堅守的精神接力棒。此次參觀讓團隊與歷史產生了真正的共鳴,那些沉淀在時光里的赤誠與勇氣,將化作前行的動力,指引我們在新時代用行動續寫紅色故事。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淮海戰役總前委小李家紀念館。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森 攝
李華松爺爺等資深守護者,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使得淮海戰役的紅色記憶在磚瓦之中、敘述之中生動地保存下來,老一輩通過歲月沉淀下來的故事,傳遞著對歷史的尊重和對精神的堅持。新時代的大學生們積極參與實踐,通過聆聽、探索和思考,繼承了傳承的接力棒,我們從老一輩守護者手中接過的是紅色故事的敘述權,更是讓革命精神穿越時代、照亮未來的責任。這場跨越時代的對話與傳承,見證了紅色基因的不朽生命力——老一輩人以堅持鞏固了根基,新時代的學子們則以行動續寫新篇章,使得淮海戰役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在守護與傳承的循環中,永遠熾熱、永遠年輕,成為引領民族前進的永恒火炬。(通訊員 王雨墨 韓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