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鄉村振興:武漢東湖學院實踐隊秭歸木魚島之行,解鎖“詩橙文化”融合密鑰
為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探尋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7月10日,武漢東湖學院“小橙故事”實踐隊奔赴湖北省秭歸縣木魚島,積極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通過實地調研、文化溯源、產業探訪等方式,系統梳理木魚島“詩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脈絡,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與活力。
詩橙和鳴:千年文韻與生態產業的交融共舞長江之濱的木魚島,因形似佛前木魚而得名。這里不僅是屈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更是秭歸柑橘產業的核心區域,享有“詩橙之鄉”的美譽,千年文脈在此沉淀生香。
登上木魚島觀景臺,長江碧波浩渺,與萬畝橙園相互映襯,宛如一幅“青山疊翠映橙紅,詩韻流芳潤鄉土”的絕美畫卷在眼前徐徐鋪展。在文化展示區,隊員們深入了解后發現,秭歸巧妙地將屈原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求索精神,與柑橘種植的農耕文明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端午詩會”“橙香詩韻節”等一系列品牌活動。
每逢金秋柑橘豐收時節,木魚島的采摘節便成為游客的歡樂盛宴,數萬游客紛至沓來。他們不僅能親手采摘“九月紅”“中華紅”等優質柑橘,還能參與詩詞創作、非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沉浸式感受“一果一詩一文化”的獨特魅力。
當地文旅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詩與橙的完美結合,讓傳統文化有了鮮活的具象載體,也讓農產品擁有了深厚的精神內核。”這種“文化 + 生態”的創新融合模式,使木魚島從單一的農業產區,成功蛻變為集文化體驗與生態觀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景區。

(圖為秭歸人民在公園吹嗩吶)
文旅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以前我們守著橙子樹,只能靠天吃飯,現在游客多了,農家樂的桌子都供不應求!”木魚島周邊民宿經營者的一番感慨,生動地道出了文旅融合帶來的巨大變化。實踐隊走訪發現,依托“農業 + 旅游”的創新模式,當地村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過去的“一季收橙”轉變為如今的“四季創收”。住宿、餐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的年產值較五年前增長近3倍。
作為秭歸生態旅游的核心板塊,木魚島的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一方面,“九月紅”“中華紅”等柑橘品牌借助景區展示、電商直播等多元化渠道,暢銷全國,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另一方面,木魚島作為秭歸文化的“會客廳”,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文旅融合并非簡單的‘農業 + 門票’模式,而是產業鏈的深度延伸與價值鏈的顯著提升。”實踐隊隊長吳昊俁表示,秭歸通過“以文塑旅、以旅興農”的創新舉措,不僅擦亮了“屈原故里?詩橙秭歸”的亮麗名片,更構建了“文化賦能、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全新格局,其成功經驗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圖為木魚島的江景)
青春擔當:以實踐行動搭建“助農橋梁”結合新聞傳播、市場營銷等專業優勢,實踐隊為木魚島文旅發展精心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建議:構建“短視頻 + 直播 + 電商”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全方位擴大品牌影響力;開發“詩橙”主題文創產品,延伸消費鏈條,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優化景區智慧導覽系統,提升游客體驗感,打造智慧旅游新場景。
此次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深刻領悟到“文化是根、產業是脈、創新是魂”的鄉村振興內在邏輯。武漢東湖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鼓勵更多青年學子走進鄉村、扎根鄉村、服務鄉村,以青春之筆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讓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圖為武漢東湖學院小橙故事隊在木魚島的集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