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移民史詩 鑄青春擔當——武漢東湖學院學子三峽移民博物館實踐紀實
七月的秭歸,熱浪裹挾著浩蕩江風。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的巨型浮雕墻前,武漢東湖學院"小橙故事"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肅然凝望。當指尖輕觸冰涼的石刻紋路,百萬移民舍家為國的磅礴史詩穿越時空,重重叩擊著年輕學子的心扉。此刻,兩位來自羅馬尼亞的外國友人,正與實踐隊員們并肩而立,共同凝視這段震撼人心的東方移民史詩。與實踐隊員在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交匯,更添一抹文明對話的亮色。
重器之基:觸摸百萬移民的家國情懷 "移民搬遷實物展區"內,一盞銹跡斑斑的煤油燈引發跨文化對話。講解員正在為大家講解:"老人搬遷時唯一的照明,她說'新家的第一夜就不怕黑'。"外國友人凝視燈盞,輕聲回應:"遷徙者的勇氣是相通的。"講解員隨即補充,這樣的老物件館藏達2600余件,每件都承載著告別故土的決絕。
全息影像再現1997年秭歸老縣城沉入江底的瞬間,羅馬尼亞外國友人和實踐隊員不約而同舉起手機記錄。"當"移民手印墻"上139萬個鮮紅手印展現眼前,她們將掌心覆在玻璃幕墻上喃喃道:"這些手印的溫度,應該被世界看見。"

(圖為秭歸老縣城沉入江底的模型展示)
重生之路:從沉沒故土到黃金產業帶 在頂層觀景臺,實踐隊員與外國訪客共覽壯闊圖景。當講解員指向江岸銀色反光帶:"這就是移民新生的萬畝臍橙園!"恰逢無人機群掠過江面,實踐隊員現場解說:"這些無人機載重15公斤,8分鐘完成昔日兩小時的運輸。"索菲亞詢問臍橙銷路,隊員展示手機里移民后代直播帶貨的畫面:"現在'秭歸臍橙'已進駐23國超市。"
在"新家園"展區,復原的移民客廳里,老式雕花床與智能手機并置。搬遷不僅是地理位移,更是文化根脈的延續。此時電子屏正播放移民第三代用VR技術"重返"水下老城的畫面,新舊交融的場景引發眾人深思。

(圖為實踐隊員與外國友人合照)
青春課堂:在歷史深處讀懂中國力量 這座博物館成為了最生動的國情教育課堂。在“移民檔案數據中心”,隊員嘗試輸入“茅坪鎮”關鍵詞,瞬間彈出數百戶移民新舊住址對照信息。“簡直是一部微縮版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史!”隊員林悅感嘆。電子屏上閃爍的光點,連接著分散全國的數萬移民家庭,也串聯起跨越三十年的民生保障網絡。
最觸動心弦的是“移民心聲”視聽室。80歲移民鄭永福的采訪影像中,老人摩挲著老宅門環的照片:“江水淹了老屋,但淹不了根。孫子大學畢業回鄉搞電商,把秭歸橙賣到全國,這就是咱移民的新根!”實踐隊員周倩在調研手記中寫道:“從‘搬得出’到‘能致富’,三峽移民史本質上是一部黨領導人民攻堅克難的奮斗史,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立體教科書。”

(圖為講解員正在給大家講解)
后記:江流中的星火傳承 臨別時燈光漸次亮起,形似巨輪的建筑在暮色中啟航。實踐隊員的鏡頭定格在多重意象交融的瞬間:
青銅巨手托舉的屋宇下,
移民手印墻的玻璃映出中外青年的身影,
新植的橘樹苗在晚風中舒展嫩葉。
返程大巴駛過秭歸長江大橋,隊員們回望那座光之方舟。江濤奔涌不息,如同永續傳承的精神血脈。今日在博物館觸摸的歷史溫度與文明對話,已化實踐隊員筆下的永恒記錄——這記錄不僅關乎過去,更指向無數個體與國家命運交織的未來。當年輕的心跳與浩蕩江聲共鳴,便知這份擔當,終將匯入民族復興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