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家莊第二小學:教室里的“荷花心愿”
7月12日清晨,我背著采訪包走進丁家莊第二小學。五年級(3)班的教室里,陽光透過梧桐葉的縫隙灑在課桌上,林小滿正趴在座位上,盯著書包里的畫本發(fā)呆。畫本上,一朵荷花的花瓣歪歪扭扭,旁邊有老師的批注:“缺乏老門東的韻味,可參考實地照片。” “小滿,你在看什么呀?”我拉過一把椅子,坐在他旁邊。 他抬頭,眼睛里帶著點委屈:“我想畫老門東秦淮河畔的荷花,可上次去的時候,荷花都謝了,沒見過這么美的。”他指著教室后面的“南京文化墻”,上面貼著老門東荷花節(jié)的海報,“你看,海報上的荷花粉得像霞,荷葉上還有露珠,我想畫出來,可不知道怎么畫。” “那你有沒有想過用AI幫忙?”我拿出平板,打開“畫宇宙”APP,“比如輸入‘老門東+秦淮河+荷花’,就能生成參考圖。” 林小滿眼睛一亮,接過平板:“真的嗎?我試試!”他指尖飛快地輸入關鍵詞,屏幕上很快跳出一幅畫——秦淮河畔的老門東房子前,滿池荷花綻放,荷葉上的露珠清晰可見。“哇!這就是我想畫的荷花!”他興奮地拿起鉛筆,在畫本上臨摹起來,“老師說,這樣的荷花才有老門東的味道。”

二、華電中學:實驗室里的“VR夢” 7月13日午后,我來到華電中學的實驗室。初三(1)班的陳夢正蹲在實驗桌前,擺弄著二氧化碳制取的裝置。長頸漏斗的末端露在液面以上,她皺著眉頭,反復調整位置。 “陳夢,你在做什么呀?”我走過去,指著裝置問。 她抬頭,臉上帶著點沮喪:“上次做這個實驗,我把長頸漏斗的末端沒伸到液面以下,導致收集的氣體不純。老師說‘下次注意’,可我想再試一次,但實驗室的器材不夠,只能對著視頻練。” “要是有VR實驗設備就好了,能反復做實驗,直到做對為止。”她補充道,手指摩挲著實驗桌的邊緣,“我上次在科技館試過VR火災逃生,特別真實。要是能有VR實驗設備,我就能親手做‘酸堿中和’‘高錳酸鉀制氧氣’這些實驗了,再也不用怕做錯了。” “學校有沒有打算買VR設備呀?”我問。 他眼睛一亮:“聽說校長申請了‘南京市智慧教育專項經(jīng)費’,要是批下來,我們就能用VR做實驗了!”

三、南京新港中等專業(yè)學校:走廊里的“課表吐槽” 7月14日傍晚,我在南京新港中等專業(yè)學校的走廊里遇到了陳川。他正和同桌小李圍著課表討論,眉頭皺得緊緊的。 “小川,你們在說什么呀?”我走過去,問。 他舉起課表,語氣里帶著點抱怨:“你看,今天下午有數(shù)學和物理,我昨天下午上數(shù)學的時候,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 小李也湊過來:“我更慘,我的選科是物理+化學+生物,課表把化學排到了周三下午最后一節(jié),我根本聽不進去!” “要是有個智能排課系統(tǒng)就好了,能根據(jù)我們的選科和精神狀態(tài)排課。”陳川說,“比如把主科放在上午,副科放在下午,這樣我們就能集中注意力聽課了。” “學校有沒有用智能排課系統(tǒng)呀?”我問。 小李點頭:“聽說教務處正在試‘曉羊教育’的系統(tǒng),要是好用,下次排課就能更合理了!”
四、親友連線:跨越千里的“AI心愿” 除了校園采訪,我還通過視頻、電話聯(lián)系了全國各地的親友,收集到更鮮活的“AI心愿”: 上海表弟小宇(8歲,小學生):“哥哥,你看這個AI成語接龍,我昨天贏了10局!媽媽總說沒時間陪我玩,要是AI能每天陪我玩就好了!”(視頻里,他舉著平板,屏幕上是“成語接龍”的游戲界面,眼睛里閃著光。) 廣州堂妹林曉棠(13歲,初中生):“我們班有個同學用AI畫了幅科幻畫,得了區(qū)獎!我也想要這樣的‘神器’,能幫我畫夫子廟的游船和AI機器人老師。”(她發(fā)來微信,附件是她的科幻畫草稿,畫里有會飛的游船和機器人。) 蘇州表妹小薇(16歲,高中生):“昨天寫了3篇作文,改了2個小時的錯別字。要是AI能幫我改基礎錯誤,我就能多花時間寫內容了!”(電話里,她的聲音里帶著點疲憊,但提到AI,又變得興奮起來。)
五、心愿落地:南京的“智慧教育”答卷 這些心愿,并沒有被淹沒在蟬鳴里。采訪中,我了解到,南京市正在通過“智慧教育”建設,一步步實現(xiàn)學生們的愿望: 丁家莊第二小學的王芳老師說:“我們引入了‘畫宇宙’AI繪畫工具,并搭建了‘南京文化素材庫’。現(xiàn)在,學生輸入‘老門東+秦淮河+荷花’,就能生成定制化的參考圖。林小滿昨天用這個工具畫了幅荷花,老師說‘比之前的畫有韻味多了’!” - 華電中學的李建國校長說:“我們申請的‘南京市智慧教育專項經(jīng)費’已經(jīng)批下來了,很快就能購買VR實驗設備。到時候,學生可以通過VR模擬‘二氧化碳制取’‘酸堿中和反應’等實驗,做錯了能即時糾正。陳夢得知這個消息,高興得蹦了起來!”南京新港中等專業(yè)學校的周敏主任說:“我們試用的‘曉羊教育’智能排課系統(tǒng)效果很好,輸入學生的選科組合、教室容量和教師負荷,就能自動生成課表。現(xiàn)在,高二學生的主課大多排在上午,課表沖突率從40%降到了5%。陳川說,他昨天上午的數(shù)學課聽得特別認真,再也沒犯困!”
結語:AI是陪伴,不是取代 采訪結束,我走在南京的街頭,看著秦淮河畔的老門東房子,看著路邊的梧桐樹,想起林小滿畫的荷花,想起陳夢戴VR眼鏡的樣子,想起陳川看到新課表的笑容。這些學生的心愿,像種子一樣,在南京的“智慧教育”土壤里發(fā)芽、生長。 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變成學生的“伙伴”——幫林小滿畫荷花,幫陳星野做實驗,幫陳川排課表。它讓教育更有溫度,讓學生的愿望更容易實現(xiàn)。 晚上,我給林小滿發(fā)了條微信:“你的荷花畫好了嗎?”他很快回復,附件是一幅畫——秦淮河畔的老門東房子前,滿池荷花綻放,荷葉上的露珠清晰可見,旁邊寫著:“謝謝胡哥哥,我的AI朋友幫我實現(xiàn)了愿望!” 看著這幅畫,我笑了。原來,AI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智慧教育中,看見更美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