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桂埡橙園到育苗工廠
東湖學子解碼臍橙產業與鄉村振興融合路
近日,武漢東湖學院法學與新聞傳播學院16名學子在院長胡蕾帶領下,赴秭歸縣九畹溪鎮開展“農產品品牌推廣與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師生們深入桂埡村柑橘種植基地、現代化育苗工廠,探尋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秭歸經驗”。
在桂埡村,師生們走進農旅融合展示大廳。當地農技員詳解秨歸秭歸柑橘 4000余年栽培史,從屈原《橘頌》的文化淵源,到峽江氣候造就的皮薄汁多、酸甜適口的獨特品質,讓學子們直觀感受 “中國臍橙之鄉” 的產業根基。
(在桂埡村了解農旅融合情況)如果說桂埡村是農旅融合的最新樣本,九畹溪鎮現代化育苗工廠則是科技賦能的生動體現。82座智能溫網室整齊排列,可視化大屏上溫度、濕度等數據實時跳動。“過去育苗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秭歸宜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邦德介紹,2021年基地投入 1.117 億元完成智能化改造,年產能達脫毒容器苗 150 萬株、兩年生大苗 30 萬株,相當于每分鐘產出 3 株“科技苗”。
作為三峽庫區最大的柑橘良種種質資源庫,這里儲備 了130 余個品種,與華中農業大學等機構合作選育的倫晚、紅肉等 30 多個特色品種,成為產業迭代的“芯片”,讓學子們見識到 “一顆好種子”背后的科技力量。
(實踐成果匯報會)在隨后的實踐成果匯報會上,師生們聚焦“實踐賦能產業” 核心議題。法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廖聲武從 “理論 - 實踐 - 理論” 的認知閉環切入,勉勵同學們“在田間地頭勤思考、在紙筆鏡頭間顯擔當,讓青春在實干中閃光閃閃發光”。青年教師周燦則針對助農路徑提出具體建議:“要推動新媒體流量轉化為助農實效,需在內容創新與渠道深耕上雙向發力。”
胡蕾院長對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的積極表現及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學院將整合新聞傳播、法學等專業力量,從品牌塑造、新媒體推廣、法律護航等維度持續發力,推動校地資源精準對接,為秭歸臍橙注入 “智” 力活水。
(師生合影留念)據悉,該校已連續三年組織學生赴秭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以青年人的視角,講好新時代的“小橙故事”。這場校地聯動,既為地方產業注入宣傳動能,更搭建起青年成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實踐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