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想要AI陪我玩”:皖北校園里的智慧教育新答卷 清晨7點的合肥,天鵝湖第十二小學的校門口飄著桂花香。五年級的陳明澤攥著作文本蹦跳著進教室,封皮上“我的徽州老家”幾個字被他用鉛筆描了又描——昨天放學前,他把作文輸入“批改網”,AI不僅給了92分,還在“馬頭墻的青瓦與墻角的青苔對比很生動”這句話下畫了紅色波浪線,批注里寫著:“像我見過的西遞古村,你一定去過吧?” “AI比媽媽還懂我!”陳明澤把作文本攤在課桌上,旁邊放著他畫了一半的荷花圖——紙面上的荷花梗歪歪扭扭,花瓣像被揉皺的紙。“老師說我畫的荷花不像徽州古宅里的,可我沒見過真正的古宅荷花,只能憑著想象畫。”他用橡皮擦了擦花瓣,抬頭望向窗外的梧桐樹,“要是AI能幫我畫一幅古宅里的荷花,我照著畫就好了。” 這樣的“小遺憾”,在皖北的校園里并不少見。

午后2點,宿州蘄縣中學的實驗室里,初三學生王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濃硫酸稀釋”視頻,手指在實驗桌沿敲出細碎的聲響。視頻里的實驗員戴著護目鏡,把濃硫酸慢慢注入水中,燒杯里冒出白色的熱氣。“上次做高錳酸鉀制氧氣,我把棉花放錯了位置,老師說‘下次注意’,可我想再試一次。”王磊的實驗桌上攤著一張草圖,畫著高錳酸鉀制氧氣的裝置,棉花的位置標了個大大的問號,“要是有VR眼鏡就好了,我想親手做一次,哪怕做錯了也不會受傷。”

傍晚6點,宿州市第三中學的教務處辦公室里,李主任揉著太陽穴,電腦屏幕上的課表還停留在“高二(3)班 數學 下午3點”。辦公桌上的茶杯里泡著枸杞,水已經涼了,旁邊堆著一摞課表草稿,上面有鉛筆標注的修改痕跡:“把物理調到上午第二節”“語文換到周三下午”。“高二選科組合有12種,手動排課總把數學和物理擠在下午,學生犯困;還有老師的課時量,有的一周20節,有的才12節。”李主任指著電腦屏幕上的課表,“要是有個智能排課系統,能自動平衡這些因素就好了。”
這些來自校園的聲音,與團隊通過親友網絡收集的“AI心愿”形成了奇妙的共鳴: 上海表弟(8歲)在視頻里舉著平板,屏幕上是“成語接龍”游戲界面:“哥哥,你看這個AI,我昨天贏了10局!媽媽總說沒時間陪我玩,要是AI能每天陪我玩就好了!” 廣州堂妹(13歲)發來了她的科幻畫,畫里有會飛的房子和AI機器人老師:“我們班有個同學用AI畫了幅畫,得了區獎,我也想要這樣的‘神器’!” - 昆明姨母(45歲,語文老師)在電話里嘆氣:“昨天批了100份作文,到10點才做完,眼睛都花了。要是AI能幫我改錯別字和病句,我就能多花時間給學生寫評語了。” 宿州爺爺(72歲)舉著手機,屏幕上是家長會直播的畫面:“上次家長會,老師說‘核心素養’,我把聲音開得很大,還是沒聽懂。要是有AI字幕翻譯就好了。” 這些心愿,恰好踩中了國家及安徽省教育政策的“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深化AI在教學、管理等場景的應用”,《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規劃》明確“2025年實現全省中小學教室AI終端覆蓋率100%”,而合肥、宿州等地的“智慧學校”建設項目,已經在為這些心愿“鋪路”: 天鵝湖十二小的張老師說:“我們已經聯系了‘畫宇宙’AI繪畫工具,打算引入‘徽州文化素材庫’,讓學生輸入‘古宅+荷花’就能生成定制參考圖,剛好符合《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里的‘地方文化融入’要求。” 蘄縣中學的劉校長說:“我們已經申請了‘鄉村教育AI賦能項目’,希望能拿到VR實驗艙的資助,讓學生們不用再‘看’實驗,而是‘做’實驗。” - 宿州三中的李主任說:“‘曉羊教育’的量子排課系統我們已經試用來,輸入學生選科組合、教室容量和教師負荷,就能自動生成課表,沖突率從40%降到了5%,老師的課時量也平衡了。” 當陳明澤用AI繪畫工具生成“徽州古宅荷花圖”的那天,他舉著畫跑向美術老師,眼睛里閃著光:“老師你看,這就是我想畫的荷花!”;當王磊戴上VR眼鏡做“濃硫酸稀釋”實驗的那天,他興奮地喊:“我成功了!”;當李主任用智能排課系統生成課表的那天,她長出了一口氣:“終于不用加班排課了。”這些微小的改變,正是AI教育最動人的模樣——它不是取代老師,而是給老師插上翅膀,給學生種下夢想的種子。
夜晚的皖城,蟬鳴漸弱,天鵝湖十二小的教室里還亮著燈。陳明澤坐在座位上,用AI繪畫工具畫著荷花,旁邊的作文本上,AI的批注寫著:“你的荷花像活了一樣,下次可以畫一畫古宅里的貓。”窗外的月光灑在課桌上,照得畫紙泛著光。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陳明澤會成為一名畫家,用AI畫出更美的徽州古宅;或許,王磊會成為一名科學家,用VR實驗探索更奇妙的化學世界;或許,李主任會成為一名教育管理者,用智能系統讓更多學校的課表更合理。而這一切,都始于那個夏天,孩子們說的“想要AI陪我玩”“想親手做實驗”“想讓課表更合理”的心愿。 AI是鑰匙,打開的是教育的無限可能。當“微風智教”吹遍皖城的每一所學校,當“皖韻未來”照進每一個孩子的課堂,我們相信,那些關于AI的心愿,都會變成現實——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