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皖城,蟬鳴里藏著教育的新思考。7月15日至18日,“微風智教·皖韻未來”社會實踐團隊走遍合肥、宿州三地,走進天鵝湖第十二小學、蘄縣中學、宿州市第三中學,與近200名學生、教師對話,并通過親友網絡收集了全國10省26市的“AI教育心愿”。從小學的“AI能不能陪我玩成語接龍”,到初中的“想親手操作VR實驗”,再到高中的“排課系統別再‘拆東墻補西墻’”,這些來自一線的聲音,勾勒出AI賦能教育的真實需求圖譜。
小學:天鵝湖十二小的“雙減”與AI的“小遺憾” 天鵝湖十二小的教室外,五年級的陳明澤攥著AI批改的作文本,眼睛亮得像星星:“昨天寫的《我的徽州老家》,AI給了92分,還說‘馬頭墻的描寫很有畫面感’!”但說到美術課,他耷拉下肩膀:“老師說我畫的荷花不像,可我想畫的是徽州古宅里的荷花,沒有參考圖。” 現狀掃描:該校已引入“訊飛語記”AI口語測評、“批改網”作文智能批改,覆蓋語文、英語主科,“雙減”后學生作業時長縮短了30%。但音體美等素質課程仍依賴傳統教學,美術課缺乏地方文化素材庫,體育訓練多靠教師經驗判斷。 學生的AI心愿:“想讓AI幫我生成徽州古宅的荷花圖,我照著畫;還要一個AI跳繩教練,告訴我動作對不對!”(陳明澤) 團隊建議:引入“畫宇宙”AI繪畫工具,輸入“徽州古宅+荷花”關鍵詞生成定制素材;配置體育智能手環,實時監測跳繩、跳遠等動作規范性,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

初中:蘄縣中學的“實驗困境”與AI的“突圍夢”蘄縣中學的實驗室里,初三學生王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濃硫酸稀釋”視頻,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實驗桌:“上次做高錳酸鉀制氧氣,我把棉花放錯了位置,老師說‘下次注意’,可我想再試一次。” 現狀掃描:作為皖北鄉村中學,該校實驗器材短缺,物理、化學實驗開設率不足30%,危險實驗僅能通過視頻演示。雖用“智慧樹”進行課堂簽到,但實驗教學仍停留在“看”的階段。 學生的AI心愿:“要是有VR眼鏡就好了,我想親手做濃硫酸稀釋實驗,哪怕做錯了也不會受傷!”(王磊) 團隊建議:申請“鄉村教育AI賦能項目”,引入VR實驗膠囊艙(如HTC Vive EDU),模擬電解水、酸堿中和等實驗,AI實時預警操作風險;打造“AI流動實驗車”,搭載智能終端與實驗器材,與周邊三所鄉村學校共享。

高中:宿州三中的“排課煩惱”與AI的“智囊團”宿州三中的教務處辦公室里,李主任盯著電腦上的課表皺著眉:“高二選科組合有12種,手動排課總把數學和物理擠在下午,學生犯困;還有老師的課時量,有的一周20節,有的才12節。” 現狀掃描:該校已用“升學e網通”進行智能填報指導,但走班制下課程沖突率超40%,教師分層備課需手動調整教案,耗時耗力。 教師的AI心愿:“要是有個智能排課系統,能自動平衡學生選科、教師負荷和教室容量就好了;還有備課,想一鍵生成A層(優生)和B層(中等生)的差異化教案。”(李主任) 團隊建議:引入“曉羊教育”量子排課系統,基于學生選科組合、教室容量、教師負荷三維模型優化課表;使用“智學網”AI備課助手,輸入教學目標即可生成分層教案,同步推送校本題庫。
和B層(中等生)的差異化教案。”(李主任) 團隊建議:引入“曉羊教育”量子排課系統,基于學生選科組合、教室容量、教師負荷三維模型優化課表;使用“智學網”AI備課助手,輸入教學目標即可生成分層教案,同步推送校本題庫。 ? ???親友訪談:跨越代際的“AI教育心聲” 除了校園調研,團隊還通過視頻、電話聯系了全國20城的親友,收集到更鮮活的需求: 小學生(上海表弟,8歲):“我想讓AI陪我玩成語接龍,媽媽總說沒時間!” 初中生(廣州堂妹,13歲):“我們班有個同學用AI畫了幅科幻畫,得了區獎,我也想要這樣的‘神器’!” 教師(昆明姨母,45歲,語文老師):“批100份作文要3小時,要是AI能幫我改基礎錯誤,我就能多花時間給學生寫評語了。” 祖輩(宿州爺爺,72歲):“上次家長會直播,老師說的‘核心素養’我沒聽懂,要是有AI字幕翻譯就好了。” 政策賦能:AI教育的“皖韻未來” 這些需求,恰好與國家及安徽省的教育政策同頻:《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深化AI在教學、管理等場景的應用”,《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明確“2025年實現全省中小學教室AI終端覆蓋率100%”。 團隊認為,未來AI教育應構建“三級賦能模型”:基礎層(AI終端+教育云)、應用層(智能排課、VR實驗、AI備課)、價值層(教育公平、提質增效)。例如,通過“區域性AI資源銀行”,將合肥的VR實驗設備共享給皖北鄉村學校;通過“家校協同數字孿生平臺”,同步記錄學生課堂表現與家庭學習行為,生成個性化成長報告。 ???結語:AI是鑰匙,打開教育的無限可能 當天鵝湖十二小的孩子用AI畫筆復原徽派馬頭墻,當蘄縣中學的VR實驗室傳出“我成功了!”的歡呼,當宿州三中的智能課表終結“走班沖突”,這些場景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正如團隊成員呂博所說:“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給老師插上翅膀,給學生種下夢想的種子。” 未來,當“微風智教”吹遍皖城的每一所學校,當“皖韻未來”照進每一個孩子的課堂,我們相信,AI將成為教育最溫暖的“輔助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智慧教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親友訪談:跨越代際的“AI教育心聲” 除了校園調研,團隊還通過視頻、電話聯系了全國20城的親友,收集到更鮮活的需求: 小學生(上海表弟,8歲):“我想讓AI陪我玩成語接龍,媽媽總說沒時間!” 初中生(廣州堂妹,13歲):“我們班有個同學用AI畫了幅科幻畫,得了區獎,我也想要這樣的‘神器’!” 教師(昆明姨母,45歲,語文老師):“批100份作文要3小時,要是AI能幫我改基礎錯誤,我就能多花時間給學生寫評語了。” 祖輩(宿州爺爺,72歲):“上次家長會直播,老師說的‘核心素養’我沒聽懂,要是有AI字幕翻譯就好了。” 政策賦能:AI教育的“皖韻未來” 這些需求,恰好與國家及安徽省的教育政策同頻:《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深化AI在教學、管理等場景的應用”,《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明確“2025年實現全省中小學教室AI終端覆蓋率100%”。 團隊認為,未來AI教育應構建“三級賦能模型”:基礎層(AI終端+教育云)、應用層(智能排課、VR實驗、AI備課)、價值層(教育公平、提質增效)。例如,通過“區域性AI資源銀行”,將合肥的VR實驗設備共享給皖北鄉村學校;通過“家校協同數字孿生平臺”,同步記錄學生課堂表現與家庭學習行為,生成個性化成長報告。
結語:AI是鑰匙,打開教育的無限可能 當天鵝湖十二小的孩子用AI畫筆復原徽派馬頭墻,當蘄縣中學的VR實驗室傳出“我成功了!”的歡呼,當宿州三中的智能課表終結“走班沖突”,這些場景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正如團隊成員呂博所說:“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給老師插上翅膀,給學生種下夢想的種子。” 未來,當“微風智教”吹遍皖城的每一所學校,當“皖韻未來”照進每一個孩子的課堂,我們相信,AI將成為教育最溫暖的“輔助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智慧教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