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收藏著千年風箏文化的記憶,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鳶都與天空的故事。濰坊風箏歷史悠久,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以造型優(yōu)美、扎制精巧、色彩艷麗著稱,被譽為“空中藝術”。從沙燕、龍頭蜈蚣到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款式,從紙鳶到絹鳶,各類風箏承載著人們對天空的向往,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等途徑,飄向世界各地,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曲阜師范大學“紙鳶傳情,鳶都尋夢”社會實踐隊隊員走進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展廳里的各式風箏、扎制工具、歷史圖片,與手機屏幕上的清晰影像交相輝映,瞬間將我們帶回那些風箏滿天的歲月。

圖為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門口照片。通訊員王圻安供圖。
龍頭蜈蚣風箏展區(qū),一只長達數(shù)十米的龍頭蜈蚣風箏靜靜懸掛,龍角崢嶸,鱗爪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騰云駕霧。隊員仰起頭,鏡頭對準龍頭特寫:“這龍睛的勾勒,似畫又似神,古人對飛天的渴望就這么繡進了風箏里。”
沙燕風箏系列中,有的沙燕翅膀上繪著牡丹,寓意富貴吉祥;有的則畫著喜鵲登梅,傳遞著喜事臨門的期盼。隊員將幾只不同樣式的沙燕風箏同框拍攝:“巴掌大的翅膀,載得動滿心歡喜。”
展廳的“風箏傳播路線圖”詳細展示了濰坊風箏的外傳路徑:從濰坊出發(fā),經(jīng)運河至沿海港口,再遠渡重洋,抵達日本、朝鮮半島、歐洲等地。展柜里的一只清末“八仙過海”風箏,與海外博物館收藏的同款復刻品照片相映成趣。隊員們將路線圖與這只風箏一同拍下:“小小的風箏,也曾跨越山海,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硬翅風箏上的彩繪細膩精致,工筆描繪的花鳥栩栩如生;軟翅風箏的綢布輕盈飄逸,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隊員用鏡頭捕捉細節(jié):“每一根絲線,每一抹色彩,都是匠人心血的凝聚。”
圖為沙燕風箏。通訊員王圻安供圖。
風箏扎制工具展區(qū),竹篾、紙張、顏料整齊排列,旁邊的視頻正播放著老手藝人扎制風箏的過程。隊員們駐足觀看,輕聲討論:“原來一只風箏的誕生,要經(jīng)過這么多道工序,這里面藏著多少代人的智慧啊。”
出口處的互動區(qū),屏幕上循環(huán)播放著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各國風箏愛好者齊聚一堂,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空中爭奇斗艷。隊員們將今日拍攝的照片整理成集,封面便是那只威風凜凜的龍頭蜈蚣風箏。
圖為社會實踐基地孔子學堂。通訊員王圻安供圖。
當暮色降臨,博物館的燈光漸次亮起,我們回望展廳,仿佛看到無數(shù)風箏從這里起飛,帶著濰坊的印記,飛向更廣闊的天空。那些五彩斑斕的身影,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活著的文化,在時光的長河中不斷傳承與發(fā)展。
圖為中國空間站風箏。通訊員王圻安供圖。
今天,我們用鏡頭記錄下濰坊風箏的魅力,也深知這份非遺文化需要更多人去守護與傳承。愿我們的腳步,能吸引更多人走進風箏的世界,讓濰坊風箏的故事繼續(xù)書寫,讓鳶都的飛聲傳遍更遠的地方。
紙鳶正飛,文脈永續(xù)。我們告別濰坊,卻把這份對天空的向往與執(zhí)著留在心間,期待著下一次與風箏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