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疇烈士陵園: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和活動宣傳家魏野疇烈士的日子里,魏野疇烈士陵園作為安徽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再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陵園自1986年建成以來,它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一直承擔著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2025年7月13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點亮八皖實踐團成員前往安徽省阜陽市魏野疇烈士陵開啟暑假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魏野疇烈士陵園始建于1986年,經過數次擴建與改造,目前占地面積達6493平方米,包括烈士遺物陳列紀念館、烈士雕像、墓碑、烈士墓、浮雕長廊、紀念館內部布展及裝飾等,1996年被阜陽市教育委員會確定為“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200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是一處集紀念、教育、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進入陵園之初,可以在大門兩旁看到“四九舉義旗名垂千古,皖北灑碧血光照后人“的對聯,陵園遍布松柏、花圃,為陵園提供了莊嚴肅穆的環境,也象征著烈士不朽、挺立的精神;在廣場上豎立著魏野疇烈士的漢白玉雕像,雕像中的烈士巍然屹立,目視前方;陵園廣場作為陵園的主要活動區,用于準備各種活動;而紀念館,則展示了魏野疇烈士的生平事跡及相關的歷史事件。

在陵園左側,有一浮雕長廊,長廊通過生動的浮雕藝術,再現了魏野疇烈士的革命歷程和英勇事跡,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浮雕長廊圍繞了魏野疇烈士的生平事跡展開,采用精湛的浮雕技藝,將歷史場景和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

魏野疇(1898-1928),陜西興平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宣傳活動家,是西北地區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陜西黨團組織創建者之一。他參與了五四運動,并在陳獨秀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魏野疇還創辦了《秦鐘》雜志,并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領導了阜陽”四九”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安徽地區反擊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武裝行動,1928年4月9日,在領導皖北暴動時被捕并被殺害,年僅30歲。魏野疇烈士在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犧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在現代,也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傳播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思想。

作為安徽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教育的重要陣地,魏野疇烈士陵園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魏野疇烈士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文:翟徽徽 圖:翟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