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6日,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竹夢五四”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浙江德清,圍繞生態農業、數字化治理、非遺文化及鄉村振興等主題開展調研,在實踐中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感悟“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五四村:竹林經濟奠定共生發展基礎
7月2日,實踐隊深入德清縣五四村,重點考察了當地竹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這里將竹林和自然風光轉化為生態經濟動能,特色民宿和多樣旅游項目形成“旅游+消費”循環,土地流轉政策讓村民增收。村民環保意識提升,垃圾分類成習慣。村委會成員表示,“千萬工程”是村莊蛻變關鍵,生態環境改善帶動了產業發展,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作為鄉村振興的典范,五四村通過發展竹林生態旅游、竹產品加工等產業,為后續探索"竹雞共生"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示。村莊在土地流轉、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創新實踐,也為發展循環農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7月3日,實踐隊調研德清百源康魚菜共生基地,學習其生態循環模式。基地通過魚菜共生技術實現“以漁促農、以農養魚”的閉環:魚排泄物轉化為植物養分,凈化后的水回流魚池。同時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基地還開發富肽原液等高附加值產品,打造“技術+產業+文旅”綜合模式。這一模式啟發了“竹雞共生”構想:在竹林散養雞群,雞食害蟲雜草,糞便肥竹,形成“以竹養禽、以禽促竹”的生態鏈。該構想延續了“生態互補”理念,為開發竹林多元價值提供了新思路。

7月5日,實踐隊走進莫干山初見宣國維和宣紅鋒老師,其工作室里,杭州籃、烏龜、貓頭鷹等竹編作品琳瑯滿目,均選用浙江特有的黃苦竹制作。宣老師詳細講解了從選竹、破篾到編織的全套工序,并展示了龜甲編、回紋編、十字咬格紋等傳統技法,這些技法蘊含著獨特的工藝智慧,讓人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在宣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成員嘗試體驗竹編基礎技法“經緯編織法”??此坪唵蔚?ldquo;挑一壓一”,實際操作中卻需精準感知篾條柔韌度、控制手指力道,否則會影響編織效果,隊員們初步完成的編織練習之后,深感傳統工藝的不易。

7月6日,團隊在德清城市數字館學習了數字化在生態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監測技術等數字化手段,未來可應用于"竹雞共生"系統的環境調控、生長監測等環節,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的種養管理,提升系統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基于多日調研,團隊創新性提出"竹雞共生"系統方案:利用竹林空間養殖生態雞,雞群幫助控制竹林蟲害,雞糞經處理后作為竹林肥料,竹材加工剩余物用于雞舍建造和飼料補充,形成閉環循環。該系統既延續了德清"兩山理論"的實踐智慧,又融合了數字監測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新模式。
這一模式不僅延續了德清"兩山理論"的實踐智慧,更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團隊將持續完善方案細節,推動這一創新模式的實際落地,為鄉村振興和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可復制的新思路。未來還將探索將該模式與鄉村旅游、研學教育等相結合,進一步拓展其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