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抗日山烈士陵園松柏肅立。"紅色故事青年說"實踐團隊連云港小分隊在此舉行"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主題實踐活動。在巍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前,全體成員列隊肅立,向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敬意。塔頂的八路軍戰士塑像歷經八十載風雨,依然保持著緊握鋼槍、高舉戰旗的雄姿,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抗戰意志。

實踐團隊沿陵園八個坡段實地學習,系統了解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戰歷程。在浮雕前,同學認真學習黨的革命路線和發展歷程,理解“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戰勝敵人,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的三個法寶。

在符竹庭將軍墓前,同學們駐足瞻仰。這位抗日名將15歲投身革命,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與平型關戰役、創建濱海抗日根據地等重要斗爭,最終在1943年贛榆戰役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將軍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正是“贛南閩西初相識,萬里長征風雨同”的生動寫照。“君赴敵后驅日寇,血灑贛榆留英名。他是烽火中的鐵血將領,是軍政兼優的抗日英雄,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堅持奮斗,永不言敗!”周高杰同學發出如是感慨。

行至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團隊認真研讀戰斗史料。1943年3月,濱海軍區官兵在此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面對敵艦炮火,彭雄、田守堯等16名指戰員以簡陋武器血戰至黃昏,最終全部殉國。同學們不禁喟嘆:“手榴彈對抗軍艦,這是何等的勇氣?這不畏犧牲、鐵血報國力量至今仍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步入革命烈士紀念館,歷史畫卷恢宏展開。從“奮起抗日,共產黨是中流砥柱”到“千秋豐碑”,館內完整呈現國共兩黨英烈共赴國難的壯舉。"紀念館陳列的1800余位烈士事跡表明,"紀念館講解員講解道,"抗日山是一座由民族忠魂鑄就的精神豐碑,見證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偉大歷程。"面對一件件斑駁的遺物、一幅幅堅毅的面容,實踐隊員長久駐足,革命者矢志不渝的信念與無我無畏的氣概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照片早已泛黃,但信念依然火熱,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接過時代的重擔,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隊長張祥在抗日上烈士陵園前做出總結:“抗日山,是由1800多位烈士的血肉和忠骨雕琢而成的信仰豐碑,是由3576名烈士的英明和魂魄鑄就而成的精神高地。這里,見證了一段烽火硝煙的歷史歲月,凝聚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抗戰精神。這里,連接著1942年與2025年,‘愛國愛黨、奮戰奮斗、無我無畏、圖新圖強’的抗日山精神將由我們代代相傳,永不褪色!”

活動尾聲,同學們拉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旗幟合影留念。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同學們對“愛國愛黨、奮戰奮斗、無我無畏、圖新圖強”的抗日山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座山,不僅凝固了烽火硝煙,更凝結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抗戰精魂。陽光灑滿陵園,歷史與未來在此刻交匯。當年輕的身影與不朽的豐碑同框,一幅傳承與奮進的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信仰之光,永不褪色。我們新時代青年將把抗日山精神轉化為奮進動力,在新時代征程中續寫青春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