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于心,服務(wù)于行
時間:2025-07-17 01:01:46 關(guān)注:
2025年7月9日,贛州的蟬鳴比往常更熱鬧,南京師范大學(xué)泰州學(xué)院“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們來到此地,穿碎花衫的萍萍正用橡皮筋彈節(jié)奏,看見志愿者手腕上的鈴鐺,突然蹦起來:“是搖鈴鐺的老師!”這場以身體為音樂盒的節(jié)奏課,就此在橡皮筋的彈響里,旋開了最動人的旋律。手掌拍出的小鴨子 負責(zé)奧爾夫音樂的志愿者,教具袋里裝著些特別的“樂器”:系著鈴鐺的紅繩、畫著小鴨子的手帕、裝著石子的玻璃瓶。她說:“要讓孩子覺得音樂不難,就得把樂器藏在他們熟悉的東西里。”“大家聽,拍手時鈴鐺會響,”志愿者搖了搖手腕,紅繩上的鈴鐺“叮鈴”作響,“咱們讓小鴨子跟著鈴鐺游好不好?”穿涼鞋的石頭立刻把腳抬起來:“我用腳當(dāng)鴨子劃水!”萍萍把橡皮筋套在手上,說要“彈伴奏”。教“八聲勢”時,志愿者把動作編成了游戲:拍手是“喂鴨子”,拍腿是“擦鴨毛”,跺腳是“趕鴨子”。石頭學(xué)得最瘋,跺腳時把涼鞋都甩飛了,光著腳在地上“咚咚”踩,說要“像趕鴨子下河那樣用力”;萍萍總把拍手和拍腿弄混,急得用橡皮筋彈自己的手,卻還是跟著鈴鐺的節(jié)奏笑。合練《數(shù)鴨子》時,教室里像闖進了一群小鴨子。石頭的光腳踩在水泥地上,聲音又響又亂;萍萍的橡皮筋彈得“啪啪”響,和拍手聲混在一起;坐在最后排的阿梅一直低著頭,手指絞著衣角——她是昨天才來服務(wù)站的,說話還有點怯生生的。志愿者走到阿梅身邊,輕輕把鈴鐺紅繩解下來,系在她的手腕上:“你當(dāng)小鈴鐺,我們跟著你搖好不好?”阿梅的眼睛亮了亮,輕輕搖了搖手腕,鈴鐺“叮”地響了一聲。“對啦,”志愿者笑著說,“小鴨子聽見鈴鐺,就會跟著你游。”試了三遍后,阿梅的鈴鐺搖得越來越穩(wěn)。當(dāng)“門前大橋下”的旋律響起時,她的鈴鐺成了最準的節(jié)拍器,石頭的光腳踩著鈴鐺響,萍萍的橡皮筋彈著節(jié)奏,教室里的“鴨子”終于排成了隊。活動結(jié)束時,孩子們排著隊“游”出教室,萍萍的橡皮筋彈得更響了,石頭的涼鞋被他拎在手里,阿梅的手腕上還系著鈴鐺,紅繩在陽光下晃出細碎的光。志愿者看著他們的背影,突然覺得,最好的音樂盒從來不是買來的,而是當(dāng)孩子舉起手,就能拍出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 白紙折出的小太陽 負責(zé)防霸凌宣講的志愿者包里裝著本相冊——里面是他走訪附近村莊時拍的照片:有孩子在田埂上追跑,有老人給孩子梳辮子,有群孩子圍著看螞蟻搬家。他說:“要講清楚霸凌,得先讓孩子看見‘不霸凌’的樣子有多好。”“你們看,”志愿者翻開相冊,指著孩子們追跑的照片,“大家一起玩時,像不像一群小鴨子?”石頭搶著說:“像我家的鴨群,不打架!”萍萍指著梳辮子的照片:“我奶奶也給我梳這樣的辮子。”發(fā)白紙時,志愿者選了帶著金邊的彩紙。“這紙像咱們的笑臉,”他舉起紙對著光,“金邊就是笑起來的酒窩,要好好保護才不會掉。”孩子們都“哇”了一聲,阿梅把紙小心翼翼地鋪在桌上,好像怕金邊被蹭掉。當(dāng)志愿者說到“故意推倒別人”時,石頭的紙慢慢卷了起來,金邊皺成了一團;說到“不給同學(xué)分享零食”,萍萍把紙揉成小團,說:“我會把他的糖搶過來分!”志愿者搖搖頭:“那你的笑臉也會皺哦。”萍萍的手慢慢松開了。阿梅一直沒說話,直到志愿者說到“被說‘你穿的衣服不好看’”,她的眼淚突然掉在紙上,把金邊泡成了模糊的黃線。“我媽媽做的衣服,”她抽噎著說,“上面有小花。”志愿者走過去,輕輕幫她把紙的邊角撫平:“小花衣服最漂亮,說這話的人才不對。”揉紙實驗結(jié)束后,志愿者讓大家把紙折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石頭折了只紙飛機,說要“讓壞想法飛走”;萍萍折了朵紙花,說要“送給被欺負的人”;阿梅把紙折成了小太陽,金邊朝上,像真的在發(fā)光。“看,”志愿者指著小太陽,“就算紙皺了,也能折出最亮的東西。” 黏土捏的涼夏天 黏土派對開始前,負責(zé)活動的志愿者在桌上擺了個大瓷碗,里面裝著孩子們帶來的“涼快東西”:石頭的冰棒棍、萍萍的薄荷葉、阿梅的蒲公英。“咱們用黏土,把這些東西變成夏天的涼絲絲好不好?”她剛說完,石頭就喊:“我要捏個大冰窖!”分黏土?xí)r,孩子們的手像剛洗過的小蘿卜,帶著水珠就伸進了黏土盒。石頭把白色和藍色揉在一起,說要做“冰棒山”,上面插滿冰棒棍;萍萍選了綠色和白色,說要捏“薄荷冰淇淋”,上面得放片薄荷葉;阿梅只拿了黃色和白色,安安靜靜地捏著。志愿者走過去時,發(fā)現(xiàn)阿梅在捏“蒲公英冰淇淋”——白色的冰淇淋上,插著朵黃色的蒲公英。“風(fēng)吹過,”她小聲說,“蒲公英會帶著冰淇淋飛,飛到?jīng)隹斓牡胤健?rdquo;志愿者幫她把蒲公英的絨毛捏得更輕:“這樣才飛得遠。”石頭的“冰棒山”做得很大,他舉著山到處炫耀,路過阿梅時突然停下來:“給你根冰棒棍,插在蒲公英上。”阿梅把冰棒棍插在蒲公英旁邊,說:“這樣飛的時候就不會迷路。”萍萍的“薄荷冰淇淋”做得最精致,她用牙簽在綠色黏土上扎了些小孔,說:“這是薄荷的味道,聞著就涼快。”她把冰淇淋遞給志愿者:“老師你聞,是不是不熱了?”志愿者假裝深吸一口氣,萍萍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活動結(jié)束時,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服務(wù)站的樹蔭下。風(fēng)一吹,石頭的冰棒棍晃悠悠的,萍萍的薄荷葉真的散發(fā)著清香,阿梅的蒲公英像真的要飛走。志愿者看著這些帶著涼意的作品,突然想起出發(fā)時奶奶說的話:“夏天的涼快不在冰箱里,在孩子的手心里,他們覺得涼,東西就涼。” 暮色里,服務(wù)站的燈亮了,孩子們的作品還擺在樹蔭下。志愿者的鈴鐺響了一路,志愿者的相冊里多了張阿梅的小太陽,志愿者的口袋里裝著石頭塞的冰棒棍——上面還沾著點黏土,涼絲絲的。他們來時總想著“要教孩子什么”,離開時才明白:孩子早已用最樸素的方式,教會他們“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那些用手掌拍出的鴨子叫、被揉皺又折成太陽的紙、捏滿涼意的黏土,都在說同一個道理:成長是場雙向的奔赴,當(dāng)你向孩子遞出真誠,他們會回贈你整個世界的溫柔。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qū)人員拍攝通訊員 蔣尚熹 朱梓瑜 何淑蓉
作者:蔣尚熹 朱梓瑜 何淑蓉 來源:大學(xué)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