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里的問答:夏日在童聲里鋪展開來午后的陽光被窗欞剪成細碎的格子,落在 “夏日粘土派對” 的橫幅上,紅底黃字都浸著暖融融的光。志愿者溫老師剛把最后一角膠帶粘牢,就聽見身后傳來座椅摩擦地面的輕響 —— 三十雙眼睛正一眨不眨地望著她,像蓄滿了晨露的葡萄。“說到夏天,你們的小腦袋里會跳出什么呀?” 溫老師的聲音剛落,前排扎羊角辮的女孩就攥著裙角站了起來,辮梢的蝴蝶結顫巍巍的:“是爺爺種在院里的葡萄藤!綠葉子爬滿竹架,下午躺在藤下的竹椅上,能看見陽光從葉縫里漏下來,像撒了把金粉。” 她邊說邊用手指在空氣中比劃,仿佛真的在描摹那些跳動的光斑。“還有冰棒!” 后排戴眼鏡的男孩推了推滑落的鏡架,語速快得像蹦豆子:“我每次攥著零花錢去小賣部,冰棒紙外面都有點濕濕的,撕開的時候要捏緊了,不然巧克力脆皮會掉。上次我吃綠豆冰棒,咬到最后發現棍兒上刻著‘再來一支’,高興得差點把棍兒吞下去!”孩子們的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漣漪。“是暴雨過后的彩虹!掛在山頂上,紅的、黃的、紫的,像奶奶縫被子的花線團!”“是晚上在田埂上飛的螢火蟲,抓一只放在玻璃罐里,能照著看小人書!” 溫老師站在這片童聲里,忽然覺得夏天在孩子們的描述中變得有了觸感 —— 是葡萄葉的涼,是冰棒紙的粘,是彩虹的脆,是螢火蟲翅膀的軟。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人員拍攝?指尖上的修行:當粘土遇見專注的靈魂彩色粘土被分到小手里時,活動室瞬間安靜下來。這種安靜不同于課堂上的紀律性沉默,而是一種被創造力牽引的沉浸 —— 孩子們的呼吸變輕了,眼神變得格外專注,連窗外聒噪的蟬鳴都仿佛隔了層棉花。穿背帶褲的豆豆把藍色粘土放在掌心,先用拇指按出一個深坑,再用食指沿著邊緣慢慢捏,嘴里念念有詞:“要圓圓的,像池塘一樣。” 他捏一會兒就停下來,把粘土舉到眼前轉著圈看,發現有處不夠圓,就用指腹輕輕摩挲,直到那團藍色變得像塊被溪水打磨過的鵝卵石。接著他揪下一小塊白色,搓成細條,一圈圈繞在藍粘土邊緣:“這是池塘邊的浪花,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浪花會閃金光。”扎哪吒頭的朵朵則把粉色粘土揉成了扁扁的圓餅,她從筆筒里挑出最細的一根牙簽,低著頭,鼻尖幾乎要碰到桌面,在粉粘土上劃出細密的格子。“媽媽說水蜜桃冰淇淋上面有網格狀的脆皮,” 她忽然抬頭,鼻尖沾了點粉色粘土,像只偷喝了桃汁的小松鼠,“我要劃得均勻一點,這樣才像真的。”溫老師在孩子們中間慢慢踱步,看見穿碎花裙的女孩正用牙簽給黃色粘土扎小孔,問她在做什么。女孩把作品往她面前推了推,小聲說:“這是蜂巢,蜜蜂在里面釀蜜。孔要小一點,不然蜜會流出來。” 她說話時,睫毛在眼瞼下投出小小的陰影,手指捏著牙簽的動作穩得不像個孩子。不完美的杰作:藏在歪扭里的想象力第一個完成作品的是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小男孩。他雙手捧著作品走到溫老師面前,卡紙做的底板上,深藍色粘土鋪成的夜空上,撒著用銀色粘土搓成的細沙 —— 那是星星。最妙的是卡紙下方,淺藍色粘土捏的池塘里,漂著一彎黃色的月牙,月牙邊緣被捏得有些歪,像被風吹斜了似的。“老師,月亮掉進水池里了。” 男孩的聲音很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認真,“我昨晚看見月亮在水里晃,小魚以為是好吃的,都游過來了。” 他指著幾條用銀色粘土捏的小魚,每條魚的尾巴都被捏成了三角形,“它們在啄月亮呢。”溫老師還沒來得及回應,孩子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紛紛捧著作品圍攏過來。“老師你看我的青蛙!” 一個男孩舉著只綠粘土捏的青蛙,后腿歪歪扭扭地翹著,“它剛跳進荷葉上,還在喘氣呢!” 一個女孩的紙盤里擠滿了各種元素:紅色的西瓜片缺了個角,說是被自己 “咬了一口”;綠色的蒲扇柄是用牙簽做的,扇面上還粘著片真的樹葉。“這是夏天的全家福。” 她驕傲地宣布。溫老師看著這些帶著指紋、邊緣不規整、甚至有些 “變形” 的作品,忽然明白所謂 “手工技巧”,從來不是做出完美的形狀。孩子們用稚嫩的手指賦予粘土的,是比技巧更珍貴的東西 —— 是把 “月亮掉進水池” 的想象變成現實的勇氣,是讓青蛙 “喘氣” 的天真,是給西瓜 “留個咬痕” 的生活感。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人員拍攝?晨光里的回信:當野雛菊遇見粘土月亮夕陽把窗臺上的作品染成了蜜糖色。孩子們趴在窗邊,用小手指著彼此的作品點評。“你的螢火蟲沒有翅膀!”“你的冰棒沒插棍兒!” 爭執聲里沒有一點惡意,反倒像在分享一個只有他們懂的秘密。溫老師看著那個文靜男孩的 “月亮池塘”,忽然覺得那歪歪扭扭的月牙比任何完美的幾何圖形都動人 —— 因為里面住著一個孩子的世界觀。第二天清晨,溫老師推開兒童服務站的門,愣住了。窗臺上的粘土作品旁,多了個透明的礦泉水瓶,里面插著三朵野雛菊。花瓣上還帶著露水,花莖被人用橡皮筋捆在一起,有點歪,卻透著股認真勁兒。陽光穿過花瓣,在 “月亮池塘” 的卡紙上投下淡淡的影子,那些銀色的小魚仿佛真的在晨光里游動起來。她想起昨天活動結束時,那個文靜的男孩偷偷把一朵掉在地上的小雛菊塞給她,說:“老師,這個送給你,它像你的發卡。” 原來孩子們記住的,不只是粘土的顏色,還有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溫柔。這場手工活動,最終變成了一場雙向的饋贈。孩子們在指尖的忙碌里學會了觀察與創造,而志愿者們則在那些歪扭的作品和清晨的雛菊里,重新讀懂了 “純粹” 二字 —— 所謂成長,從來不是單向的教導,而是當你向孩子遞出一塊粘土時,他們會回贈你一整個閃閃發光的夏天。通訊員 蔣尚熹 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