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抵達贛州,午后的陽光透過香樟樹葉灑在地上,碎成一片光斑。贛州兒童服務站的活動室里,空調風帶著淡淡的消毒水味,孩子們圍坐在藍色地墊上,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講臺上的一摞白紙——這是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帶來的“特殊教具”。從氣球到紙張的革新“紅心研墨”實踐團隊,是一支專注于提升社區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實踐團隊。隊長是人文傳媒學院的學生,她告訴記者:“我們發現,低齡兒童對‘心理傷害’的理解很模糊,就像告訴他們‘被罵會難過’,不如讓他們親手摸摸‘難過’的樣子。”為了找到這個“樣子”,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模擬實驗:從用氣球模擬“心靈爆炸”,到用水杯模擬“情緒溢出”,最終在一次心理學課堂上得到啟發——紙張的褶皺是“不可逆傷害”的最佳具象化載體。從沉默到發聲“紅心研墨”實踐團隊抵達贛州后,并沒有立刻開展活動,而是先和服務站的3位輔導員聊了3小時。“有個孩子叫朵朵,去年轉來的,總是低著頭,后來才知道她在以前的學校被起綽號‘胖丫頭’,”輔導員老師說,“我們試過開導她,但她總說‘我就是不好看’。”這些細節被實踐成員記在本子上,當晚團隊臨時調整了教案,在“紙喻心”環節加入了“自我接納”的引導。7月9日上午9點,活動以一首《好朋友》兒歌開場。志愿者們很快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當問到“大家覺得什么是欺負人”時,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搶我的零食”“不給我玩玩具”“說我畫畫丑”。志愿者把這些答案寫在白板上,笑著說:“這些可能都是霸凌哦,今天我們就來學學怎么對付它們。”接下來的40分鐘,志愿者用“案例劇場”的形式講解霸凌。他們邀請孩子們上臺表演:趙陽扮演“欺負者”,對著扮演“受害者”的朵朵說:“你畫的畫真難看,沒人會喜歡。”朵朵起初低著頭,在志愿者的鼓勵下,她小聲說:“我覺得好看。”臺下的孩子鼓掌時,朵朵的嘴角微微上揚了。紙喻心靈:褶皺中的覺醒時刻“案例劇場”結束后,志愿者拿出一張A4紙:“朵朵剛才聽到不好聽的話,心里是不是有點難受?就像這張紙,本來平平整整,現在我們來試試‘傷害’它。”他分給每個孩子一張紙,“當我說‘有人嘲笑你’,請折一下;說‘有人推你’,請揉一下;說‘大家都不跟你玩’,請把它團成球。”孩子們的反應很有趣:有的用力揉,仿佛在發泄情緒;有的輕輕折,眼神里帶著好奇;朵朵折紙時,手指有點抖,折完后偷偷看了一眼志愿者。10分鐘后,志愿者說:“現在請大家把紙打開,看看它變成了什么樣子。”當孩子們舉起皺巴巴的紙時,趙陽指著其中一張問:“這張紙還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嗎?”“不能!”孩子們齊聲說。“我們的心靈就像這張紙,”志愿者的聲音變得溫柔,“每次被傷害,就會留下一道印子。但大家看,”他拿起朵朵的紙,上面只有幾道淺折痕,“朵朵很愛護她的‘心靈紙’,就像她其實很優秀一樣。”朵朵的臉一下子紅了,低下頭笑了。這個小插曲讓活動多了幾分溫暖。在接下來的“修復實驗”中,志愿者給每個孩子一張貼紙:“如果我們道歉、安慰,就像給褶皺的紙貼貼紙,雖然印子還在,但它會變得好看一點。”孩子們認真地給紙上貼滿星星、愛心,朵朵給她的紙貼了個小太陽,說:“這樣它就不難過了。”長效守護:從手冊到勇敢墻的延伸下午2點,情景模擬開始。志愿者設置了“被孤立”“網絡謠言”等6個場景,其中“被起綽號”是專門為朵朵設計的。當志愿者再次說“你是胖丫頭”時,朵朵看著自己的“心靈紙”,突然大聲說:“我不喜歡這個名字,請你別說了!”臺下的掌聲比上午更響亮,陳老師悄悄對志愿者說:“這是她第一次主動反駁別人。”除了“被欺負者”的角色,孩子們還扮演了“旁觀者”。在“有人搶文具”的場景中,扮演“旁觀者”的小男孩跑過去說:“你不能搶東西,我要告訴老師!”志愿者立刻表揚他:“旁觀者的勇氣很重要,就像給被欺負的同學撐了一把傘。”活動的最后,志愿者給每個孩子發了一本“防霸凌手冊”,封面上印著孩子們的“心靈紙”照片。手冊里有三步應對法:“大聲說不”“找大人幫忙”“記住自己很棒”。朵朵在手冊的第一頁畫了個笑臉,旁邊寫著“我很好”。傍晚6點,團隊準備離開時,朵朵跑過來,把她的“心靈紙”遞給志愿者:“老師,這個送給你,我不怕了。”志愿者接過紙,上面的貼紙閃閃發光。服務站的站長看著孩子們在院子里追逐打鬧,感慨地說:“以前總覺得孩子們小,不懂這些,但今天我發現,他們什么都懂,只是需要有人教他們怎么表達。”團隊成員在日記里寫道:“那張皺巴巴的紙,其實是孩子們的成長證書。”據悉,“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后續會通過線上方式跟進孩子們的情況,每月給服務站發送“防霸凌小任務”。而贛州這家兒童服務站,已經把每周三定為“反霸凌日”,用孩子們的“心靈紙”布置了一面“勇敢墻”。夕陽下,“勇敢墻”上的紙張在風中輕輕擺動,像一群在說“我能行”的小勇士。這場用一張紙開啟的教育,或許不能立刻改變所有,但至少在朵朵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我值得被尊重”的種子。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人員拍攝通訊員朱梓瑜 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