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長江大保護,培養大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2025年夏,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赴蕪湖“江灣物語”十里江灣動物生態調查與教育本科生實踐團隊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十里江灣公園開展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團隊選擇十里江灣作為實踐基地,不僅因為十里江灣生態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而且在經過本團隊的實踐調查后,還能為江灣公園提供設施和展示上的建議。

在十里江灣,本團隊圍繞浮游生物、水質與鳥類三大主題展開系統調查,在汗水與熱情中,收獲屬于青年的生態答卷。
?調查浮游生物:窺見江灣生命的微觀律動
十里江灣,是萬千生命的搖籃。浮游植物在陽光下行光合作用,是水體生態的“初級生產者”;浮游動物則作為食物鏈中堅,為魚類等高營養級生物提供支持。
對江灣浮游生物的調查,不僅能為這些游離于水環境中的小生靈進行分門別類,還能據此推斷江灣水質。

在指導老師洪培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于江灣6個樣點采集了12份定性樣品與18份定量樣品。通過鏡檢分析,每份樣品中平均識別出8種浮游生物,其中硅藻門顆粒直鏈狹變種為優勢種。結合浮游生物結構及水體特征,本團隊初步判斷:十里江灣水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富營養化趨勢。
?水質檢測:用數據洞察生態“體征”
江灣與城市相鄰,人類活動對水質有何影響?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在申曉菲老師帶領下,團隊水樣組成員對樣品進行了總氮(TN)和總有機碳(TOC)指標的檢測分析。結果顯示,江灣當前水質總體良好,但已有輕微人為干擾跡象,若未加控制,未來存在生態壓力加劇的風險。
?鳥類觀察:仰望羽影,感知自然回響
江灣濕地,環境優美,人類干擾少,歷來是鳥類活躍的樂園。本團隊進行鳥類觀測,不僅能對當地鳥類進行識別和考察,亦能為江灣后續鳥類保護提出建議。
清晨與黃昏,團隊成員手持望遠鏡與相機,記錄江灣天空的靈動身影。在指導老師姜志永的帶領下,團隊成員累計識別鳥類36種,包括椋鳥、斑鳩、伯勞、翠鳥、山雀等。團隊成員依據此構建了江灣鳥類圖鑒,為后續科普與監測提供了寶貴資料。

“觀羽識云野,辨影入云天”,江灣濕地正因這些生靈的駐足而靈動鮮活,團隊成員的記錄,亦是一份敬意。
?七日之行,書寫青年對生態的答卷
長江大保護,離不開每一個微小的行動。本團隊的七日實踐,是一次走進自然、觀察自然、守護自然的嘗試,是一場用專業知識回應生態時代命題的青春行動。
團隊成員相信,每一份數據、每一頁圖鑒、每一次觀測,都是對江灣生態未來的承諾。未來,本團隊仍會在江灣、在長江、在每一寸綠色家園中,繼續前行,繼續守護。(陶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