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造影啟迪稚嫩童心,搖曳燭光成像璀璨未來
7月16日上午,濟南南北社區活動室內,一束束光線穿透小孔,在白色幕布上投下倒立的影像,孩子們屏息凝視,發出陣陣驚嘆。山東大學春暉社雙棲星愿支教隊的志愿者精心策劃了一堂主題為“光”的物理啟蒙課,帶領社區兒童探索身邊的光學奧秘。孩子們不僅親手操作了小孔成像實驗,還制作了多彩的紙杯投影儀,在動手實踐中叩開科學探索的大門。

課程伊始,志愿者以生活中常見的光影現象為引,深入淺出地闡釋核心原理:“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通過志愿者的對比演示,孩子們直觀地理解了光線透過孔洞或遇到障礙物時產生的不同現象,為后續實驗奠定了理論基礎。小孔成像的四大特性也在志愿者與孩子們的趣味問答中逐一揭示。

理論結合實踐是課堂的重頭戲。孩子們在志愿者指導下,不僅親自操作了小孔成像的實驗,在實驗器具的移動中讓光線躍然指尖,還化身“光學工程師”,利用紙杯、透明膠帶、馬克筆、蠟燭等材料,親手制作紙杯投影儀。步驟清晰而有序:裁剪杯底、粘貼透明“畫布”、繪制圖案、安全修剪杯體預留蠟燭空間。志愿者全程強調用火規范,并協助點燃蠟燭,讓光的魅力在火光中安全地綻放。
當燭光穿透透明膠帶上孩子們精心繪制的圖案,清晰的影像躍然幕上時,“成功了!”“我的圖案在動!”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抽象的光學原理瞬間化為觸手可及的神奇體驗。

實驗成功后,志愿者引導孩子們聯想生活中更多的光學應用。從古老的“皮影戲”到教堂的“彩色琉璃窗”,從樹蔭下的“影子游戲”到現代“膠片放映機”,大家踴躍發言,紛紛意識到光不僅照亮世界,更承載著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課堂在“光在哪里?”的開放式討論中走向尾聲,孩子們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此次“光之課程”是雙棲星愿支教隊“課業輔導+興趣拓展+安全教育”三維體系的生動實踐。志愿者以紙杯為舟,以燭光為槳,載著孩子們駛向物理學的淺灣。當童真的巧手讓光線透過薄膜、使圖像映射眼前,科學的種子已悄然落入心田。正如支教隊始終秉持的理念: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守護好奇、點燃主動探索的火花——這一束親手“制造”的光,必將照亮更多通往未來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