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雙棲星愿支教隊開展“霓裳識華夏”主題活動 解鎖服飾里的文化密碼
7月16日,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雙棲星愿支教隊在濟南市南北社區支教點開展了以“霓裳識華夏:中國古代服飾演變”為主題的支教活動。支教隊隊長崔嚴尹帶領孩子們通過口述教學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以服飾為棱鏡,折射出了中華文明的禮儀之大與服章之美,讓歷史的華裳在童心中翩然起舞。

課程以一場虛擬的“千年服裝秀”趣味開場,以男性和女性服飾的朝代演變為支點,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隨后,在第一環節里,課堂聚焦于“男性服飾的智慧與符號”。從秦漢莊重層疊的曲裾深衣,到更為利落的直裾,再到隋唐流行、吸收胡風便利特點的圓領袍,一幅服飾從“禮儀約束”向“實用簡練”演變的畫卷清晰呈現。當支教隊員深入解讀寬袍大袖背后的文化密碼和古代君子腰間玉佩的文化內涵時,孩子們不禁對中式傳統美學和儒學德育文化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第二部分是支教隊員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在這一環節里,孩子們親手用長圍巾模仿曲裾深衣的“繞襟”穿法,在略顯笨拙卻充滿歡笑的纏繞中,真切觸摸到了古人的穿著智慧與禮制文化的具象表達。同時在探索宋代官服的細節時,烏紗帽上長長的帽翅也引發了熱烈討論,抽象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孩子們眼中變得鮮活可感。

活動的第三部分流轉至“女性服飾的飄逸與華章”。漢代曲裾的素雅端莊與唐代齊胸襦裙的雍容華美形成鮮明對比,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不同時代審美的巨大變遷。同時支教隊員也揭秘了古代女性的一些“神奇配件”,展現了中國古代貼近生活的趣味聯想。“披帛原來是古代的高級‘圍巾’!”當得知這條飄逸的長巾暗藏的身份密碼時,孩子們眼中閃爍著發現秘密的興奮。而花鈿則被形象地比喻為“古代的時尚貼紙”,小小額飾承載的豐富文化令孩子們嘖嘖稱奇。

這一系列環節的設計,讓小朋友們明白了服飾遠非蔽體的布料,它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是流動的文明符號。寬袖束縛下的君子之風,玉佩碰撞間的禮儀之約,補子紋樣里的秩序森嚴,披帛飄動中的盛唐氣象……一針一線,一紋一飾,無不編織著古人的宇宙觀、倫理觀與生活美學。
本次活動將“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的深意,轉化為孩子們可觸摸、可體驗、可共鳴的互動課堂,與雙棲星愿支教隊所向往的的深層價值緊密結合。這堂課,不僅是在認識過去的衣裳,更是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文化認同與自信的種子。當傳統不再晦澀,當歷史變得可親,那份屬于華夏的“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驕傲,便能在新一代的血脈中悄然復蘇、綿延不息。一件衣裳,半部華夏,支教隊何其有幸,能親手為孩子們翻開這瑰麗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