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清晨,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農旅煥新,育苗筑夢”實踐隊,踏上盤曲山路,奔赴安溪龍居村的百年非遺面線工坊,探尋龍居面線背后的傳承故事。
踏入由廢棄校區改造而成的工坊,潮濕空氣雖讓面線制作暫歇,卻讓胡麗珍與龍居面線的紐帶清晰浮現。“小時候母親她們打著不太亮的手電筒翻山越嶺去賣面線,有一次摔斷門牙流著血回來。當時我就想以后我一定不讓賣面線這么辛苦!”胡麗珍女士哽咽地講起這段往事。這份對家人的溫情,令她毅然回鄉打造面線工坊,也讓龍居面線承載起家族與非遺的雙重溫度。
圖為實踐隊觀看面線制作相關影像資料,吳一虹攝
“剛開始學做面線,整個和面下來都找不到手和腰了。”在工坊里,胡麗珍向實踐隊介紹手工面線制作的艱辛。每日凌晨兩點,當多數人還在夢鄉,她便開啟面線制作流程。從和面開始,需憑雙手感知面團柔韌,精準把控注水、加鹽量,而后歷經搓面、串面、醒面、拉面、曬面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耐心與技藝。這漫長工序,不僅是對傳統手藝的堅守,也為了留住手工面線的獨特品質。

圖為胡麗珍向實踐隊講解面線制作工序,鄭田婧攝
胡麗珍深知非遺傳承之難,卻從未停下求索腳步。她積極推動龍居手工面線申遺,讓這項技藝獲得更廣泛關注與保護;建立工坊,為傳承搭建實體平臺,吸引更多人了解、參與面線制作;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創新生產方式,自主研發自動晾曬設備等,提升生產效能,又不丟手工面線的靈魂;還借互聯網之力拓展銷售渠道,讓龍居面線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她以小家溫情為起點,將傳承責任扛在肩頭,讓非遺從家族手藝,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產業力量。
古老制作工具訴說著歷史,創新設備展現著傳承新貌。“這是我們自行研發的設備”,胡麗珍自豪的笑容感染者實踐隊的隊員們。她的堅守,不僅讓龍居面線制作技藝煥發生機,更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非遺活力。從守護母親的安全,到守護非遺的傳承,再到帶動家鄉發展,她的每一步,都詮釋著非遺傳承中堅守初心的力量,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非遺樣本。
圖為面線工坊內的設施,鄭田婧攝
非遺傳承之路雖布滿艱辛,卻因像胡麗珍這樣堅守初心者而充滿希望。龍居面線的故事,是家族溫情的延續,是非遺傳承的求索,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激勵著更多人關注非遺,以文化力量賦能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