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紀念塔
時間:2025-07-16 18:37:52 關注:
探尋革命印記,傳承紅色基因
鄭州7月16日電(通訊員 荊家威)2024年7月12日,河南工業(yè)大學快樂一家人實踐隊4名隊員走進鄭州市二七區(qū)二七紀念館,開展以"探尋革命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通過館內(nèi)參觀、史料研讀、訪談記錄、實景還原體驗等形式,深入了解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歷史背景與細節(jié),探尋革命先烈的精神遺產(chǎn)。
清晨8時30分,實踐隊隊員們在紀念館門口集合。灰白色的紀念館主樓前,"二七紀念塔"五個銅字在晨光中泛著光澤,塔尖的紅星雕塑直指天空。隊員們注意到,紀念館外墻采用的紅磚與鐵路鐵軌同色,墻面上嵌著39塊方形磚雕,每塊磚雕都刻有不同的罷工場景——舉著標語的工人隊伍、冒煙的蒸汽火車、談判桌上的爭執(zhí)......"這些磚雕是1971年重建紀念館時,由鄭州本地工匠手工雕刻的,每一筆都還原了歷史照片的細節(jié)。"紀念館講解員荊家威指著磚雕向隊員們介紹,他的手指撫過一塊刻有"江岸罷工"字樣的磚面,那里的紋路已被常年講解磨得光滑。
進入展館序廳,一座高3米的群雕映入眼簾:工人們緊握拳頭,有的舉著標語,有的扛著旗幟,眼神里滿是堅毅。群雕底座刻著"1923.2.7"的字樣,下方的電子屏正滾動播放著罷工參與者的姓名與籍貫。隊員朱子家掏出筆記本記錄,他發(fā)現(xiàn)39位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是江岸機器廠的學徒工;年齡最大的52歲,是鄭州鐵路工會的文書。"他們來自不同省份,卻為了同一個目標犧牲,這太讓人震撼了。"朱子家輕聲說,指尖在"湖北黃陂""河南開封"等籍貫上停留許久。
在"工潮興起"展區(qū),玻璃展柜里陳列著一件泛黃的棉布工裝,袖口和肘部打著補丁,衣領上還留著褐色的污漬。"這是1922年江岸鐵路工人的工作服,當時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月薪僅能買20斤小米,連養(yǎng)家糊口都困難。"趙研齊展開一份復制的《京漢鐵路工人待遇章程》,上面用毛筆寫著"廢除包工制""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等17條訴求。隊員們湊近細看,發(fā)現(xiàn)章程邊緣有多處修改痕跡,最末頁還粘著一張小紙條,上面是用鉛筆寫的"正月初三開會討論"。
轉過展柜拐角,一面由500多張老照片組成的"鐵路工人生活墻"撲面而來。隊員朱子家注意到,照片里的工人宿舍是低矮的土坯房,十幾個人擠在通鋪里,墻角堆著發(fā)霉的稻草;而隔壁展廳展示的外國工程師住宅,則是帶花園的小洋樓,照片里的外國人正坐在藤椅上喝茶。"這種強烈的對比,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說明罷工的根源。"朱子家邊說邊用手機拍下兩張照片的對比圖,屏幕上土坯房的灰暗與小洋樓的明亮形成刺眼反差。
在"罷工風暴"展區(qū)中央,一個復原的"江岸工會辦公室"場景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木制辦公桌的抽屜半開著,里面露出幾份油印的傳單;墻上掛著的日歷停留在"1923年2月4日",旁邊的鐵皮鬧鐘指針指向9時——正是京漢鐵路全線罷工開始的時刻。隊員荊家威戴上白手套,輕輕拿起桌上的電話機聽筒,耳機里立刻傳來模擬的罷工指令:"鄭州站收到,10點準時停車""江岸段明白,信號已切斷"。"原來歷史可以這樣觸摸。"荊家威放下聽筒時,發(fā)現(xiàn)掌心沁出了細汗。
展區(qū)的電子屏正在播放紀錄片《二七風暴》的片段,畫面里武裝軍警與工人對峙的場景讓展廳瞬間安靜。當看到"2月7日下午,軍警向手無寸鐵的工人開槍"的字幕時,隊員們都屏住了呼吸。趙研齊指著屏幕說:"當時江岸分會委員長林祥謙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逼他下復工令,他說'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最終被砍死在電線桿上。"隊員亓曉東的筆記本上,"電線桿"三個字被圈了又圈,他發(fā)現(xiàn)展柜里真的陳列著一段銹跡斑斑的鐵軌,旁邊的說明寫著"1958年江岸車站擴建時挖出,疑似林祥謙就義處的電線桿底座"。
中午11時,實踐隊在紀念館研究室與78歲的黨史專家周明座談。老人帶來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里面裝著他收藏的30多份罷工史料原件。"這是1923年2月6日的《申報》,上面有罷工初期的報道;這是1956年對罷工幸存者的訪談記錄,你們看這里——"朱子家翻開泛黃的筆記本,指著一段鋼筆字念道:"那天雪下得很大,我們舉著'勞工神圣'的橫幅游行,子彈打在冰面上,像碎玻璃一樣響。"隊員們輪流傳看史料,發(fā)現(xiàn)訪談記錄的空白處,有老人用鉛筆標注的"證人已于1998年去世"。
朱子家還播放了一段1972年錄制的錄音,是當時83歲的罷工參與者王德成的口述:"林委員長被砍了七刀,每一刀下去都喊'工會萬歲'。我們抬他回來時,他的血把雪地都染紅了......"沙啞的聲音從老式錄音機里傳出,展廳里靜得能聽到隊員們的呼吸聲。隊員荊家威發(fā)現(xiàn),錄音帶的標簽上寫著"第3次采訪",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老人說一次哭一次,錄完這版就不肯再講了。"
下午2時,。在"烈士事跡"展區(qū),隊員朱子家找到了6位開封籍烈士的詳細資料。其中一位叫吳海發(fā)的烈士,是開封火車站的扳道工,犧牲時34歲,家里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我爺爺以前就在開封火車站工作,說不定聽過他的故事。"朱子家邊說邊用手機拍下吳海發(fā)的照片,打算回家后問問家族長輩。
隊員趙研齊則在"工會組織"展區(qū)有了新發(fā)現(xiàn)。展柜里的《工人周刊》合訂本上,刊登著1923年1月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時的籌備名單,其中"鄭州分會文書"一欄寫著"張志新".3時許,天空飄起細雨,隊員們來到紀念館后院的二七烈士紀念碑前。碑高14.3米,象征著1923年2月7日這個特殊的日子,碑身正面的"二七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被雨水沖刷得格外鮮亮。隊員們站成兩排,注視著碑座四周的浮雕:罷工集會、街頭演講、刑場就義、群眾悼念......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這時,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排著隊走來,向紀念碑獻花。領頭的女孩捧著白菊,在碑前深深鞠躬,紅領巾在雨幕中格外鮮艷。隊員們默默退后,看著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念著烈士姓名。當念到"林祥謙""施洋"時,幾個孩子抬頭問老師:"他們?yōu)槭裁床慌滤姥剑?quot;老師蹲下身回答:"因為他們想讓后來的人過上好日子。"這一幕被隊員朱子家用相機拍下,照片里雨絲如銀線,連接著碑前的孩子與碑上的名字。
離館前,實踐隊在"紅色留言簿"上寫下感悟。隊員趙研齊寫道:"以前在課本里讀'二七精神',今天在展柜里看到烈士的窩頭、帶血的工裝,才明白這四個字有多沉重。"隊員孫悅則畫了一幅簡筆畫:紀念碑下,一只大手握著一只小手,旁邊寫著"我們記得"。
閉館時,雨漸漸停了。隊員們回頭望去,夕陽透過云層照在二七紀念塔上,塔尖的紅星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紀念館門口的石板路上,積水倒映著塔影,像一片流動的紅色海洋。
作者:荊家威 來源: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