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三線薪傳,氫涌未來"實踐隊于2025年暑期赴六盤水開展三下鄉活動,探尋工業精神傳承與能源變革之路。
“井下星光”——在博物館觸摸三線建設的滾燙記憶 7月9日,三線記憶博物館的探索之旅從斑駁的礦工號牌、褪色安全生產標語展開。這些帶著煤塵的舊物,無聲訴說著建設者在"一無圖紙、二無設備"的困境中,用鋼釬與血汗鑄就共和國工業脊梁的壯舉。冰涼金屬傳遞的震顫瞬間穿透掌心——我們感受到這不僅是工具的重量,更是歷史的重壓。
仰望“六枝記憶”
“薪火氫傳”見證精神傳承與能源蛻變——舊載體與新希望的碰撞 煤礦:三線精神的往昔見證
7月10日,我們踏入煤礦,近距離接觸三線精神曾有的重要載體。我們深入煤礦舊址對話礦工。布滿劃痕的礦車軌道、泛黃的班組獎狀,凝固著三線建設者"深挖萬噸煤"的堅守,成為精神基因的原始載體。這些正灼燒著我們的認知——所謂堅守,是數十年與地心對話的孤勇。
轉型:創新驅動與能源變革
交流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能源轉型的迫切性。隨著時代發展,在礦燈漸暗的今天,環境壓力倒逼能源變革。從地火到藍焰的跨越,正是對三線精神中"創新求變"內核的當代回應——以發展理念升級破解可持續難題。參觀工廠生產過程時,我們意識到溫熱的金屬外殼下奔涌的能量,恰如三線精神在新時代的脈動。
與礦工交流學習
氫廠:三線精神的新實踐場
7月12日,走進氫工廠,開啟能源新篇探索。老礦區輸煤皮帶沉寂的同時,隔壁氫能產業園的電解槽正嗡鳴作響。在這里,我們看到氫能如何為現代生活帶來質變。氫能生產、應用的先進技術,展現出清潔、高效的優勢,為交通、能源等領域提供新可能。這種地理空間的接續發展,隱喻著中國工業精神的基因傳承。恰是“新三線精神”的內核——在百年變局的“地緣技術戰”中,用更高維度的自主創新,守護當年父輩用血肉筑起的防線。
“三線不朽”傳遞三線薪火,播撒人文關懷——基層行中的精神傳承 關愛留守兒童,延續溫暖與希望
7月13日,我們走近留守兒童。三線精神的無私奉獻,讓我們深知人文關懷的重量。與孩子們互動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用陪伴填補親情暫時的空缺。我們講述三線建設者的故事,傳遞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精神,希望這份精神能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動力,讓三線精神在關愛中延續,為他們點亮未來的光。
向兒童講述三線故事
情系敬老院,傳承奉獻與溫暖 7月14日,敬老院之行滿是溫情。三線精神里的人文關懷,在此刻具象。敬老院老人皴裂的掌心握住年輕的手。血壓計數值記錄著歲月,而他們講述的礦井往事,讓三線精神在代際對話中完成鮮活傳承,讓三線精神在代際間流轉,續寫溫暖篇章,讓三線薪火,在基層人文關懷中持續燃燒,照亮未來。
為老人測血壓
通過此次三下鄉活動,我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三線精神的火炬始終在熊熊燃燒。對于當下青年而言,無論是直面“卡脖子”技術的攻堅戰場,還是深耕鄉村振興的實踐熱土,這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銳氣、“勒緊褲腰帶搞建設”的韌性,都是穿越困境的底氣。從煤塊到氫能的迭代,從“優秀青年奔赴三線”到“科技賦能新產能”的跨越,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是“國家需要處即是扎根處”的忠誠,是“個人與時代同頻”的集體信念。這份精神指引,終將推動青年在時代浪潮中勇毅前行,讓三線精神在新征程上續寫新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