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雙棲星愿支教隊開展“粒籽記滄桑”主題活動 追憶生態與文明的碰撞
7月15日,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雙棲星愿支教隊在濟南市南北社區支教點開展了以“粒籽記滄桑,玉露沁心田”為主題的支教活動。支教隊隊長崔嚴尹帶領孩子們通過教學與手工實踐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教學中對西瓜的前世今生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掌握了植物的普遍生長規律。

本次活動以西瓜的物種演變為脈絡,引領小朋友們從四個階段展開探索。第一單元“溯本求源”,支教隊員依托非洲野生西瓜標本的展示與對沙漠惡劣環境的分析,還原了7000年前古人利用野生西瓜儲水抗旱的智慧,解析物種傳播的生態適應性。在第一個環節里小朋友們在課堂之中深刻體會到了生態環境和農業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也發出了對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的贊嘆。

第二單元“絲路傳奇”,支教隊員通過對古代商隊運輸路線圖及《西瓜吟》古詩互動誦讀,重現了西瓜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文明交流史,并結合黃瓤、方形等現代栽培品種標本,闡釋了自然選擇與人工育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塑造作用。在這一環節中,小朋友們聯系到了之前“走進敦煌”活動所學到的知識,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西瓜種類做出了獨具特色的分享,大家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

第三單元“生命解碼”,志愿者通過對光合作用模擬實驗的展示,為小朋友們驗證了光照、水分對果實糖度的影響。小朋友們不僅以更為直觀的方式看到了西瓜由種子到果實的發展過程,也對光合作用的效果有了明確的認知。

最終單元“綠色創想”,為了倡導生態理念,支教隊隊員展示了利用瓜皮制作的手工藝制品,深化了小朋友們對資源循環利用的認知,將普通的支教課程與環保主題相合,拓展了支教課程的高度和深度。
這一系列環節的設計,不僅讓小朋友們在瓜田迷宮中采擷了科學的星火,更以溫柔掌心托起了兒童思維的原始宇宙。通過開放式的探究,活動向小朋友們傳遞著“好奇無禁區,創造無邊界”的信念。無論是對種子黑白的爭論,還是絲路地圖前對駝隊路線的腦洞重組,皆是孩子們用直覺破譯自然密碼的浪漫詩行。
本次活動以“從沙漠生命線到全球餐桌”作結,彰顯了人類農業文明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永恒主題,支教隊員力圖將物種演化與農業智慧熔鑄成小朋友們可觸摸的史詩。這些沾著泥土的實踐,正是中華農耕文明在鄉土深處扎下的新根,只有讓“天人共生”的古老智慧被小朋友們了解和感受,才能讓農業文明和生態智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