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
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2025 年暑期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子
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
用實際行動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
青山鑄忠魂,旌旗映丹心。盛世憶先烈,薪火永相傳。
在此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紅色故事青年說”社會實踐團隊南京紅青二分隊懷著崇敬之心,于7月4日來到了太華山新四軍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回顧革命歷史,感悟紅色精神。
宜興市太華鎮曾是抗日戰爭后期蘇浙皖邊區的革命根據地,是蘇南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心,被稱為“蘇南小延安”。這里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以太華山區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斗爭和新四軍根據地建設的崢嶸歲月,已成為宜興紅色教育的一張名片。
隊員在紀念館外合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萬千兒女萬千軍
團隊成員踏入紀念館,走進寬敞的序展大廳,中央站立著粟裕、王必成、葉飛、陶勇、鐘期光等高大偉岸的新四軍將領群雕像,以茫茫太華山巨幅竹海畫面為背景。在以翠竹蒼山為底色的巨幅畫面上,“紅色太華山,蘇南小延安”十個鮮紅大字格外奪目,大氣磅礴,震撼人心。
隊員在紀念館大廳合影
彎弓射日到江南,鐵血兒女鏖戰激
奉中共中央指示,從1938年四月起,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江南敵后,采用伏擊、襲擊等方式與裝備先進的日偽軍展開搏斗,高舉統一戰線偉大旗幟,深入發動群眾,并以嚴明紀律、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獲得了蘇南人民的愛戴。
隊員參觀新四軍武器裝備等物品
清鄉掃蕩敵兇殘,浴血蘇南百戰艱
隊員們來到展廳的第三部分,了解到1941-1943年日偽對蘇南地區“清鄉”“掃蕩”的暴行,無不為之憤怒、感傷。雖然蘇南革命形勢日益嚴峻,但在新四軍與人民群眾的艱苦斗爭下,終于在1943年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使蘇南抗戰出現新的一面。
隊員瞻仰革命英烈名單
軍民魚水情真切,血肉長城誰能敵
“軍愛民,民擁軍”,是紀念館展陳內容的一條主線。1943年10月,新四軍十六旅移駐在太華襄陽村沒多久,蘇皖區黨委機關、蘇南行署以及野戰醫院、被服廠、軍械修理所等都先后移駐太華各山岕村莊。新四軍北撤后的留守江南部隊,也在太華山區開展游擊戰。在與日偽頑和國民黨反動派血與火的搏斗中,新四軍與邊區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留下了軍民魚水般關系的感人故事。
隊員講解太華山新四軍革命事跡
新四軍蘇南抗日根據地經歷了日偽掃蕩、皖南事變,面對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不畏強敵,表現出驚人的大無畏精神,使得太華山這一星星之火,與全國各地的共產黨人一同將自由之花散播全中國,為抗戰勝利與全國解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從聆聽到講解,從理論到實踐,作為新一代紅色青年,隊員們深感責任深重,傳承太華山革命精神,肩負時代擔當,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發揚紅色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