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團走進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實踐顯擔當
為探尋黃梅戲藝術根脈,汲取文化傳承智慧,助力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2025年7月5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學生團隊,滿懷熱情與求知欲,走進“黃梅戲之鄉”安慶,專程探訪了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此次走訪旨在將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入了解黃梅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并探索運用智能化技術為其保護與傳承注入新活力。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坐落于安慶市迎江區核心地帶,與振風塔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這座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建筑,外觀是徽派風格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黛瓦覆蓋的坡屋頂下,是通透的玻璃幕墻;雕花窗欞旁,嵌著滾動播放經典唱段的電子屏,傳統與現代在此達成奇妙共鳴。


在第一展廳,團隊成員們看到了最原始的“根”。泛黃甚至有些破損的早期手抄劇本,字跡工整卻帶著泥土的氣息,講解員告訴大家,這些都是當年藝人在鄉間演出時一筆一畫記錄下來的智慧結晶。粗糙的草臺模型、簡單的早期戲服和道具,無聲地訴說著黃梅戲最初從田間地頭、采茶勞動中誕生的故事。
走進經典劇目展廳,氣氛變得更加熱烈。這里集中展示了《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牛郎織女》等家喻戶曉的黃梅戲代表作。通過精美的場景復原、詳實的圖文介紹以及循環播放的經典唱段視頻,團隊成員們仿佛穿越到了那些動人的故事場景中。

在“大師風采”展廳內,韓再芬的展示區尤為吸睛。一旁屏幕滾動播放著她的經典劇目片段,靈動演繹盡顯黃梅戲的獨特韻味;身著藍色戲服、手持團扇的人物展板,生動呈現其舞臺風采,讓參觀者直觀感受這位黃梅戲名家的藝術魅力,也傳遞出黃梅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溫度。這里還陳列著嚴鳳英、王少舫等黃梅戲藝術大師珍貴的遺物。講解員動情地講述著大師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為黃梅戲發展做出的不朽貢獻,團隊成員們聽得格外專注,眼神中充滿了敬仰。

博物館還精心復原了不同時期的舞臺場景和展示了大量精美的戲服、頭飾、道具。從早期簡陋的布景到后來華麗的舞臺設計;從樸素的民間服飾到制作考究、刺繡繁復的華美戲裝和熠熠生輝的點翠頭面,團隊成員們被傳統戲曲服飾的精湛工藝深深震撼。戲服上的刺繡都十分精細,頭飾也很精美,閃閃發光。團隊成員們在精致的鳳冠霞帔前駐足良久,連連贊嘆。


博物館內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體驗區,吸引了團隊成員們的積極參與。有的同學戴上耳機,在觸摸屏上點播自己感興趣的經典唱段,閉目聆聽;有的同學嘗試在電子屏幕上學習簡單的黃梅戲手勢和身段,模仿得有模有樣,引來同伴善意的笑聲;還有的同學通過多媒體裝置,了解黃梅戲不同行當(生、旦、凈、末、丑)的化妝特點和服飾區別。這些互動環節讓書本上的知識變得可觸可感,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

館內無處不在的智能元素,更是為這場文化之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穿越時空看安慶”的大型顯示屏,屏幕上,黃梅戲經典影像與安慶的歷史風貌交相輝映。團隊成員們駐足于此,被屏幕中展現的畫面深深吸引。在展廳的一角,一塊透明的玻璃展示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透過玻璃,能看到身著古裝的虛擬人物在其中翩翩起舞,這是運用全息投影技術打造的展示效果。虛擬人物的動作輕盈優美,仿佛從古代穿越而來,為參觀者們演繹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此外,館內還有智能機器人,它的屏幕里,不僅有博物館的導覽地圖,還能為參觀者提供展品介紹、語音講解等服務。遇到對黃梅戲感興趣的參觀者,它會詳細地介紹黃梅戲的起源、發展以及著名的劇目和演員,生動有趣的講解方式,讓大家對黃梅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團隊成員們帶著滿滿的“文化干貨”和對黃梅戲更深的熱愛與敬畏踏上歸程。博物館里那一件件無聲的展品,那一段段動人的旋律,那一幕幕輝煌的歷史,已深深印刻在同學們心中。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點燃了青年學子們運用所學知識守護文化根脈、助力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的熱情與決心。
(文:彭欣語/圖:彭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