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在這個驕陽似火的盛夏,巢湖學院大學生志愿者滿懷熱忱地再次踏上意義非凡的三下鄉之路。他們聚焦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致力于傳承紅色文化,傳播藝術之美,為孩子們的成長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藝術啟智,墨香繪就多彩童年】
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藝術底蘊與民族智慧。此次三下鄉活動中,志愿者湯媛媛精心籌備了國畫美術課,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課堂上,孩子們的目光緊緊跟隨著湯老師的筆觸,充滿好奇與期待。湯老師從最基礎的握筆姿勢開始耐心示范,手把手糾正孩子們的動作,隨后詳細講解用墨技巧,從濃墨重彩到淡墨輕嵐,每一種變化都讓孩子們驚嘆不已。講解國畫技法時,湯老師巧妙運用生活中的例子,將復雜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比如,在教授如何畫荷花時,她以夏日池塘里荷花的不同形態為例——有的含苞待放,花瓣緊緊簇擁;有的盡情舒展,露出嫩黃的蓮蓬;還有的微微低垂,仿佛在與水中倒影對話,讓孩子們理解花瓣的層次感與線條的靈動變化;談及國畫意境,她引導孩子們想象自己身處山水之間,感受寧靜與悠遠。孩子們在湯老師的指導下,拿起畫筆,在潔白的宣紙上小心翼翼地勾勒著,漸漸描繪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有的孩子畫出了鮮艷的花朵,有的勾勒出可愛的小動物,每一幅作品都飽含著他們對美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堂國畫課,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基本的繪畫技巧,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藝術的種子,開啟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之旅。

圖為巢湖學院志愿者教孩子畫國畫。全宇供圖
【紅色傳承,故居之行點亮精神燈塔】
為了讓孩子們汲取紅色精神養分,厚植愛國情懷,志愿者們在午后帶領孩子們走進了李克農故居。這座古樸的院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偉大的革命精神,宛如一部生動鮮活的教科書,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感悟先輩精神世界的大門。
在故居內,孩子們整齊地排著隊,緊緊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講解員生動地講述著李克農將軍的生平事跡,從他年少時毅然投身革命,到在隱蔽戰線上為國家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震撼著他們的心靈。孩子們駐足在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前,這些照片雖已泛黃,卻清晰地記錄著那段崢嶸歲月里革命先輩們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志愿者們也適時地走上前,為孩子們講解照片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背景與感人故事,引導他們思考革命精神在當下的傳承價值。此時,孩子們或是凝神靜聽,或是輕聲與身旁的小伙伴討論,他們的眼神中滿是對英雄的敬仰以及對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濃厚興趣。通過這次參觀學習,紅色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日子里努力學習,奮勇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巢湖學院志愿者與孩子們在李克農故居合影。全宇供圖
【以愛為橋,讓希望在鄉村生根】
紅色文化的傳承,藝術之美的傳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使命。此次“三下鄉”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起了城市與鄉村、知識與希望。當志愿者們踏上歸途時,孩子們追著車揮手的身影仍在眼前——他們是鄉村的未來,卻因父母遠行而面臨親情缺失、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但國畫課堂上躍動的筆尖、故居里閃亮的眼神,都在訴說著他們對知識與關愛的渴望。
未來,我們期待更多人將目光投向留守兒童群體:或許是一次物資捐贈,或許是一堂線上課程,或許只是一通溫暖的電話——每一份力量都將匯聚成愛的海洋,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更希望紅色文化與藝術教育能在鄉村持續生根發芽:通過非遺手工課、紅色故事分享會等多元活動,讓孩子們在筆墨丹青中感受文化自信,在紅色故事里汲取奮進力量,最終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有文化底蘊、有藝術修養的新時代青年。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讓我們以愛為舟、以責任為槳,共同為留守兒童編織未來的圖景。當紅色基因與藝術之美在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綻放,那些曾在盛夏里播下的種子,終將長成參天大樹,為鄉村振興撐起一片充滿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