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的下午,陽光透過教室的窗戶,在課桌上灑下斑駁的光影,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支教課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帶來了各具特色的成長體驗。
三四年級的教室里,張宸哲與張慧依老師帶來的 “甲骨文的奧秘” 興趣課,像是一把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張宸哲老師從甲骨文的起源講起,將孩子們的思緒牽引到商周時期的河南鄭州與安陽,那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神秘符號,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他解析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時,孩子們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文字在時光長河中演變的軌跡。互動環節里,孩子們化身小小造字家,用古老的方法創作新字,指尖的觸碰讓遙遠的文化變得可感可及。最后的 “積分猜字謎領禮物” 游戲,更是讓課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孩子們在搶答中鞏固知識,笑聲里滿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第二節課的動畫電影《新神榜:楊戩》,則讓孩子們在光影中繼續沉醉于中華文化的魅力,讓這場文化之旅更加豐滿。
一二年級的手工課上,何宜航老師和趙宜佳老師帶來的折紙圣誕樹課程,充滿了溫馨與童趣。何宜航老師細致地講解每一個步驟,從基礎的往內折、十字折,到復雜的沿線捏起、折疊四邊,耐心得如同春雨潤物。孩子們的小手雖然笨拙,卻一絲不茍地跟著操作。當老師俯下身子手把手指導時,那份溫暖仿佛能融化一切困難。當一棵棵小巧的圣誕樹在手中成型,孩子們臉上的興奮與自豪,是對自己動手能力最好的肯定,這堂課不僅鍛煉了他們的雙手,更培養了耐心與專注。

而在另一間教室,馬星燁和趙赫老師的筷子搭橋實驗課程,點燃了同學們探索科學的熱情。從筷子的挑選到結構的設計,從交叉固定的技巧到承重原理的講解,兩位老師的示范清晰明了。同學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動手實踐,盡管一開始會遇到筷子角度不對、固定不牢等問題,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逐漸掌握要領。當自己搭建的筷子橋能夠承受重量時,那份成功的喜悅,讓科學的種子在心中悄悄發芽,這堂課不僅教會了他們實驗技巧,更培養了面對難題時的堅韌與智慧。
這一天的支教課程,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盛宴,文化的熏陶、動手的樂趣、科學的探索,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顆成長的種子,也讓支教的意義在每一個精彩瞬間中愈發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