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下午,當烈日炙烤著東海漁村的石板路,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海韻文耕小分隊的成員們活躍在高塘島鄉政府、校園和漁港之間。小隊深入這座擁有百年漁文化積淀的海島,圍繞兒童安全守護、非遺教育活化和漁業可持續發展三大命題,開啟了一場“海島破題行動”。
一、政校聯動:讓“生命安全課”融入假日課堂
“防溺水知識、臺風避險、交通安全都非常重要,要和你們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在高塘島鄉政府會議室,陶金濤主任的囑咐句句有力。調研首站,團隊與這位深耕海島民生多年的基層干部展開務實對話。針對即將開展的暑期假日學校,雙方碰撞出關鍵性的火花:安全課程不再僅是乏味的宣講,而是利用海島的真實環境,開發出沉浸式的課程。孩子們將在生動有趣的特色課堂中,學習相關安全知識。陶金濤強調,“這不僅是教育,更是守護海島未來的生命工程。”
二、校園探訪:探尋非遺文化進校園之路?
隨后,小隊成員抵達象山高塘學校,與王穎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這次訪談中,團隊成員對這所位于海島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有了初步的認識。“這里一半以上的學生家長從事漁業相關工作。”王老師在對學生情況進行介紹時說道。與此同時,在這場關于文化根脈的探尋中,王穎老師也揭示了非遺教育的喜與憂,象山地區非遺種類繁多,然而專業教師的不足導致了傳承的困難;海防教育雖然具有其獨特性,但缺乏互動性教材的問題使其難以吸引人。非遺在校園推廣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正是小分隊調研的重點。這次校園之行,為團隊后續的調查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漁港調研:聆聽漁業轉型中的“新漁歌”
在午后的海風中,小分隊最后一站到達了高塘漁辦。墻上的漁汛圖與角落堆積的綠色養殖浮球,構成傳統漁業轉型的隱喻。在這里,團隊成員與漁業安全負責人邵軒豪以及老漁民進行交流,初步了解了當地的漁業狀況,以及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漁歌號子等的現狀,并共同對接下來與老漁民生活相關的調研作了部署與安排。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漁辦工作人員介紹漁業相關情況
把課堂安全做實,讓非遺傳承生根,幫漁民解決難題——這是團隊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