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幼兒環保啟蒙,青年生態宣講”實踐團隊圓滿落下帷幕。團隊先后走進蕪湖市沿河小區、新興社區、李巷社區,以“低碳環保”“減塑護地球”“奇妙植物探險”“手工大考驗”等為主題,開展10余場科普課堂與實踐活動,通過趣味教學、動手實踐、互動游戲等形式,為200余名幼兒播撒環保種子,用青春力量搭建生態啟蒙橋梁。

▲圖為團隊在李巷社區開完植物科普活動合影
團隊緊扣幼兒認知特點,設計系列適齡化活動,讓環保理念以具象化方式走進孩童世界:
從“地球媽媽生病”的故事切入,用“四個魔法”比喻解讀植物種子的功能,以“大樹爺爺是天然氧吧”闡釋植物與生態的關聯,將抽象的環保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能聽懂的語言;開展“植物標本制作”“魔法培養瓶DIY”“手工垃圾桶創作”等活動,讓孩子們在修剪枝葉、擺放植物、分類垃圾的過程中,體會“呵護生命”“垃圾分類”的意義;通過“物品對對碰”“分類小能手”“闖關贏獎勵”等游戲,將“減塑”“低碳”等理念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給垃圾找家”“區分塑料與非塑料”的比拼中,悄然將環保意識轉化為行動自覺。
每次活動前,團隊成員都會精心籌備活動材料,反復打磨課堂腳本與卡通教具。團隊特有馬克思主義學院曹康康老師專程指導,他強調“幼兒環保啟蒙教育需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銜接,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從小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圖為團隊前往的沿河小區幼兒園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場生態啟蒙不僅讓孩子們收獲滿滿,更成為團隊成員深化認知的生動課堂。對孩子們而言,從舉著植物瓶喊出“保護自然”,到說出“用布袋買菜”,他們已將環保理念從模糊的認知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意愿,讓綠色意識真正開始融入生活。對團隊來說,孩子們的轉變印證了生態教育的有效路徑,唯有貼近孩童視角才能讓理念落地生根。
而對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這份觸動更為具體。當看到自己設計的課堂環節催生出孩子的行動自覺,成員們真切體會到教育者的微小努力如何撬動孩子們對生命的珍視。這種個體層面的感悟,逐漸化為每個人持續投身生態教育的內在動力。
“生態教育從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在觸摸葉片、觀察種子的過程中,讓孩子與我們都生發出對生命的共情。”隊長江求濤感慨道。實踐中,成員們從最初擔心“表述不夠生動”,到逐漸學會用“會傷害身體的小魔鬼”解釋有害垃圾,從課堂設計的生澀到應對孩童提問的從容,完成了從“知識傳遞者”到“生態同行者”的蛻變。

▲圖為團隊成員幫助新興社區的小朋友完成植物標本作品
本次活動雖已結束,但生態啟蒙的影響仍在延續。團隊為孩子們發放的“種子紙”與“觀察日記”,正伴隨植物生長記錄著環保初心;制作的植物標本與手工垃圾桶,成為家庭踐行環保的“教具”;而孩子們“不摘一朵花、不踩一片草”的自覺,已悄然成為綠色文明的鮮活印記。后續,團隊將整理活動中的教學案例與感悟,形成《幼兒生態啟蒙實踐手冊》,并計劃與社區、幼兒園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持續開展“環保小課堂”“自然探索營”等活動。

▲圖為團隊活動第一天在學院下的合影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身體力行的生態保護行動,更是一堂生動的生態文明教育課。隊員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汗水澆灌綠色,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向社會傳遞了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積極信號。活動的圓滿落幕并非終點,而是播撒綠色種子的新起點。相信這份在實踐中收獲的感悟與力量,將激勵更多學子投身環保事業,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