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踐隊走進中原英烈紀念館 探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
(通訊員 郭笑杰 李俊澤 鄭禮),河南工業大學 “無所畏懼組” 實踐隊 12 名隊員前往鄭州市中原英烈紀念館,開展以 “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史料研讀和互動體驗,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中原地區革命歷史,感悟英烈精神,增強青年一代的歷史責任感。
下午 3 時,實踐隊隊員們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進入展廳。展館以 “中原英烈” 為主線,分為 “近代抗爭”“革命烽火”“建設歲月”“改革征程” 四個部分,通過實物展品、影像資料、場景復原等多種形式,系統展現了從辛亥革命到新時代中原兒女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作出的犧牲與貢獻。
在 “革命烽火” 展區,玻璃展柜中一封泛黃的書信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這是 1948 年淮海戰役期間,鄭州籍戰士趙崇德寫給家人的最后一封信。“娘,等打完這一仗,我就回家幫您種莊稼……” 信中樸實的話語與展廳墻上 “趙崇德在戰斗中犧牲,年僅 24 歲” 的說明形成強烈對比,隊員們駐足良久,低聲討論著信中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講解員介紹,像趙崇德這樣的中原英烈僅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有近 10 萬人,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如今的和平生活。
轉過轉角,一處復原的 “戰地醫院” 場景讓實踐隊隊員們放慢了腳步。昏暗的燈光下,模擬的手術臺、沾著 “血跡” 的繃帶和生銹的醫療器械,還原了 1938 年花園口保衛戰期間醫護人員救治傷員的場景。“當時條件艱苦,沒有麻藥就用烈酒消毒,沒有手術刀就用刺刀代替,戰士們咬著木棍也要堅持手術。” 講解員的聲音帶著哽咽,隊員們紛紛拿出筆記本記錄,有的還用手機拍下場景細節,打算回去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
在互動體驗區,隊員們戴上 VR 設備,“親歷” 了 1945 年豫西抗日根據地軍民聯手抗擊日軍的戰斗場景。虛擬場景中,老鄉們為八路軍送糧食、少年兒童站崗放哨、戰士們沖鋒陷陣的畫面栩栩如生。摘下設備后,隊員李華擦了擦眼角:“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的歷史,今天變得如此真實。那些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在戰場上毫不猶豫地沖鋒,這種勇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下午 4 時,實踐隊與紀念館的紅色宣講員開展了一場小型座談會。宣講員王建軍是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致力于搜集整理本地英烈事跡。他向隊員們講述了自己走訪 200 多位英烈家屬的經歷:“有位老人告訴我,她的丈夫犧牲時,孩子才剛出生,如今孫子也成了一名軍人。這種精神的傳承,就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 座談會上,隊員們沒有記錄,而是認真傾聽,時不時就細節問題輕聲提問,現場氣氛莊重而熱烈。
活動接近尾聲時,實踐隊全體隊員在紀念館廣場的英烈紀念碑前舉行了簡短的祭奠儀式。隊員們手捧小白花,向紀念碑三鞠躬,隨后依次將白花放在碑前。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中原英烈紀念館展 郭笑杰攝

圖為團隊合影。 鄭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