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鐵道兵足跡:對話姚尚明,探尋那段熱血歲月
時間:2025-07-10 22:29:31 關注:
在新中國的建設歷程中,鐵道兵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熱血和汗水鑄就了無數交通要道,為國家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7月3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成員有幸聽取了姚尚明先生的講座,一同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姚尚明,江蘇省灌云縣人。1970年12月,年輕的他響應號召應征入伍,成為了鐵道兵一師二團的一員,自此開啟了他與鐵道兵緊密相連的人生旅程。在部隊中,他從戰士做起,歷任文書、排長、副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宣傳股長、政治處副主任等職務。1984年1月,部隊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他又在鐵道部十一局二處擔任政治處主任、副處長等職務,繼續在鐵路建設領域發光發熱。1979年,他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并榮立三等功,這段戰火紛飛的經歷也成為了他人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談及鐵道兵,姚尚明眼中滿是深情與敬意。鐵道兵二團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從1948年組建到1984年改工并入鐵道部,這36年的光輝歷程中,它參與了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解放戰爭中,鐵道兵部隊全力搶通鐵路干線,為戰役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們先后搶通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的15條鐵路干線,鋪路1600余千米,修復橋涵976座 ,為遼沈、平津、渡江等戰役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時,在美軍狂轟濫炸下,鐵道兵戰士們毫不退縮,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搶修鐵路,保障了后勤物資的運輸,連接起國內后勤與不斷南進的交戰前線。在美軍數千架戰機的轟炸下鏖戰30日修出一條鋼軌浮橋,在美軍全天候的空中偵查下建起水下鐵路橋,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和平建設時期,鐵道兵更是承擔起了眾多鐵路建設重任,先后擔負參加了成昆、襄渝、青藏、南疆等52項鐵路工程,共建成鐵路近1.3萬千米,被譽為“鐵路建筑的突擊隊”。姚尚明所在的二團也不例外,他們參與了鷹廈、貴昆、成昆、草白、東川、襄渝、兗石等鐵路干、支線的建設和修復工程,部隊轉戰南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襄渝鐵路的修建,是姚尚明記憶中尤為深刻的一段經歷。為修建襄渝線,他和戰友們在白河駐扎了七年。當時條件艱苦,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一切都靠人力。他們挖過山、開過礦、打隧道、建橋、斷流、添溝,用鋼釬、8磅大錘打炮眼,每個工班8小時僅能打10多個眼,用硝胺炸藥爆破后僅能掘進一兩寸,如遇堅硬的石頭更是進展緩慢,但戰士們從未放棄。在修建過程中,有不少戰友犧牲,如今回憶起來,姚尚明仍滿是悲痛與懷念。在白河縣烈士陵園,他輕撫著烈士紀念碑,那些曾經并肩作戰的身影仿佛又浮現在眼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正是有了這些烈士們的奉獻,才有了如今便捷的交通網絡。
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姚尚明和他的戰友們再次奔赴戰場。這次他們的任務是保障鐵路運輸線的暢通,為前線提供物資支持。戰場上,敵人的炮火隨時可能襲來,生命時刻受到威脅,但他們毫不畏懼。戰后評功,炊事班榮立集體三等功,這背后是全體戰士們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為了還原這段歷史,姚尚明歷時5年撰寫了《南疆硝煙——鐵道兵二團對越自衛還擊戰紀實》。從2015年10月28日發出收集自衛還擊戰資料的通知,到2019年2月17日與讀者見面,這期間,他四上北京、三下云南、北至黑龍江林甸、南達邊境河口,先后到達20個省區市,采訪總行程大約45000多公里,共收集了60多萬字文字資料和700多張歷史照片。他說:“我想讓更多人了解鐵道兵在戰爭中的貢獻,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除了《南疆硝煙》,姚尚明還參與編纂《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處簡史》,任副主審;主編《他們從軍旗下走來——鐵道兵二團戰友剪影》上下冊、《中原筑路——鐵道兵二團修建襄渝鐵路文集》 ,著有《西線烽火——鐵道兵二團援越抗美紀實》等。在2024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7周年之際,他主編的《東風送暖——鐵道兵二團戰斗歷程圖片集錦》問世。近千張鐵二團各個歷史時期的圖片,匯集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展示了鐵道兵二團的輝煌歷史。這些年,姚尚明一直奔波在路上,四處尋訪老駐地、收集資料。他將尋訪老駐地作為一條線,把搜集來的鐵二團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和資料串聯在一起,匯成一部鐵流滾滾的二團戰史。
如今,鐵道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姚尚明說:“鐵道兵的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那是一種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新時代,這種精神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鐵道兵的歷史,傳承和弘揚鐵道兵精神。
采訪結束后,姚尚明的話語依然在耳邊回響。看著他堅定的眼神,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群鐵道兵戰士們勇往直前的身影。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壯麗篇章,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 ,而姚尚明等老兵們對那段歷史的執著追尋和傳承,也讓鐵道兵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通訊員:錢俊海)
作者:錢俊海 來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