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走初心之路:在“兩山”起筆處感悟時代偉力
7月4日,浙江農林大學“青羽銜新”實踐團踏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安吉余村。在翠竹掩映的鄉村影院,團隊成員集體觀看紀錄片《余村變遷》,鏡頭里20年前的礦山塵煙與今日的滿目蒼翠形成震撼對比。當畫面定格在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余村的歷史瞬間,講解員動情道:“正是那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余村人毅然關停年收入300萬元的石灰礦,開啟綠色轉型之路。”
圖為實踐團師生觀看紀錄片《余村變遷》(攝影:吳佳頤)
沿著總書記走過的村道,團隊走進余村核心地標“兩山”石碑。石碑上鮮紅的十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實踐團隊長吳佳頤輕撫石碑感慨:“站在理論原點,才真正讀懂‘斷腕轉型’的勇氣——這不僅是發展理念的變革,更是一場關乎人民福祉的自我革命!”
圖為實踐團師生于“兩山”理念石碑處合影(攝影:吳佳頤)
二、解碼振興樣本:從礦山傷疤到全域景區的蝶變密碼
在余村黨支部原書記鮑新民銅像前,導游講述轉型陣痛期的抉擇故事:“礦場關閉后,村里收入驟減80%,但黨員干部帶頭種白茶、辦民宿,用十年還清生態欠賬。” 團隊跟隨指引深入調研三大蝶變引擎:
生態修復樣本:在礦山遺址公園,裸露巖壁已覆滿藤蔓,昔日的礦坑化身荷花池,生物多樣性監測站數據顯示,區域物種從58種增至217種;
產業融合范式:“余村印象”文創館內,竹纖維茶具、礦石標本工藝品等衍生品年銷售額超千萬,印證“生態資源-文化符號-消費產品”的轉化邏輯;
智慧治理實踐:數字鄉村大腦大屏實時跳動民宿入住率、碳匯交易等數據,村支書介紹:“去年村民人均收入6.3萬元,生態紅利占七成。”
圖為實踐團師生參觀學習余村智慧治理系統(攝影:吳佳頤)
圖為余村智慧治理系統(攝影:吳佳頤)
三、青春對話未來:以余村之光照亮大溪新篇
午后座談會上,余村返鄉青年代表分享創業心得:“我們設計‘竹林認養’計劃,讓游客線上領養竹子,線下體驗采筍,年引流游客12萬人次。” 這給實踐團帶來深刻啟示:
產業升級新思路:將大溪村“竹寶IP”與余村“認養經濟”結合,開發“白茶研學+AR尋寶”沉浸式路線;
治理經驗移植:借鑒余村“村民入股+專業運營”模式,為大溪文創產品建立產銷共同體;
青春賦能長效化:對接余村青年創客聯盟,共建“兩山青年藝術工坊”,培育在地創意人才。
圖為“村校共建”座談會實錄(攝影:吳佳頤)
結語:當青春邂逅青山,從礦山遺址的生態傷痕到“兩山”石碑前的思想洗禮,從數字大屏的智慧脈搏到春林山莊的共富故事——這場余村之行,讓青年學子觸摸到“兩山”理念跳動的時代脈搏。正如指導老師柯杰在歸程大巴上的總結:“余村用二十年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更是發展資本。而我們帶著‘竹寶’走進大溪村,正是要探索藝術設計如何成為‘兩山’轉化的金鑰匙。”
當夕陽為余村的竹海鍍上金邊,實踐團在石碑前舉起畫筆造型合影。這群青年用腳步丈量初心之地,更將以創意點燃振興星火——因為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兩山”之路,而這條路上,青春永不缺席。
通訊員(吳佳頤 孫楠 路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