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鄉村發展,貢獻青春方案:湘潭大學“湘約筑夢”實踐團暑期“三下鄉”圓滿結束
(指導老師:李倩,通訊員:胡旭馨、馮加乘)
6月28日至7月8日,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湘約筑夢”實踐團9名成員赴湘西花垣縣板栗村、保靖縣黃金村等地,聚焦非遺傳承、產業調研、紅色支教、黨建交流四大主題,開展調研走訪+賦能發展系列文明實踐,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一、續寫非遺故事,活化文化傳承在板栗村,“湘約筑夢”實踐團專訪苗鼓苗歌傳承人吳秀滿,學習苗鼓演奏技法與苗歌演唱技巧。在苗族綹巾舞傳承基地,成員們跟隨石山東、石進海兩位州級傳承人,研習綹巾舞的歷史淵源,成員們在“擺巾”“繞巾”等核心動作中感受文化內涵。在板栗村殘疾人之家,扎染傳承人石杰忠講解“扎結、染色、固色”等核心步驟,介紹當地如何采用“非遺 + 公益”模式,培訓40余名殘障人士掌握扎染技藝,幫助當地殘疾人脫貧致富的故事。實踐團成員利用專業所學,用鏡頭記錄了苗鼓苗歌、綹巾舞、當地扎染技藝背后的文化故事,制作了《披“巾”斬棘的少年》、《這!就是扎染》《跟著鼓點去“趕秋”》《這里是湘西!》等系列微紀錄片,通過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平臺推廣,視頻瀏覽量數萬次,引來1000+青年網友點贊評論,這也反映出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抱有極高的關注度。實踐團還通過文字宣傳當地文化,形成10余篇新聞報道,其中《振興在苗鄉,譜寫新篇章》《苗鼓承古韻,苗歌續新聲》等報道在紅網、新湖南、校園網站、基層網、大學生之聲等平臺瀏覽量達數萬次。
(圖1:“湘約筑夢”實踐團成員和扎染傳承人石杰忠合照)

二、聚焦產業振興,把脈鄉村發展規整排布的茶樹叢、現代化的噴灌設施、生態化的茶園布局,處處體現著現代農業技術在傳統茶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在保靖縣黃金村,實踐團深度調研黃金茶產業發展現狀。茶園基地負責人指出:“我們在保留傳統工藝基礎上,引進自動化、清潔化加工設備,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標準化程度,更保障了黃金茶香高、味醇、形美的核心品質特征。”基地負責人介紹了“一兩黃金一兩茶”的由來,講述了村民借助黃金茶脫貧致富的故事。實踐團了解到黃金茶在銷售方面存在的困境,結合自身廣告學專業知識,從形式和內容方面出發,為黃金茶開拓電商銷路、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宣傳片、如何吸引青年人來此探索黃金茶之美等方面提供實操方案,相關想法形成政策建議,得到當地政府采納。負責人表示:“黃金村需要年輕人,尤其是像你們一樣有想法、有知識、有熱情的年輕人,黃金村隨時歡迎你們到這里干事創業!”
(圖2:黃金村書記帶領湘約筑夢實踐團成員參觀基地)

三、賡續紅色血脈,賦能鄉村教育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通過地圖來學習黨史”。恰逢“七一”建黨節,“湘約筑夢”實踐團來到黃金村傍海小學,給四年級22名學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支教活動。成員譚奧林以英文歌曲《Little Star》拉開支教活動序幕,利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知識,通過英語教學活躍課堂氛圍。成員王之婧運用湘西地圖與長征路線圖,講解了湘西州地貌特征和歷史沿革,重點介紹了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湘西地區的革命路線和紅色故事,描繪了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通過小組交流,將孩子們眼中“遙遠”的黨史轉化為可觀可感的紅色精神。傍海小學的少先隊員李梓萌說:“通過這堂黨課,我對黨的向往與崇敬之情更加強烈,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以后要爭取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圖3:成員王之婧向學生們講述黨史故事)

四、調研基層黨建,提供青年方案實踐團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栗村,專訪村黨支部書記,尋找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青年發展的新思路。在黨支部建設方面,村支書石湘伍介紹了本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實踐經驗。他深入群眾,了解當地老中青不同群體所需,助力相關支持政策的出臺。以“互助五星”“三長制”為特色制度,將全村劃分為多個責任片區,每位黨員聯系若干農戶,實現政策宣傳、民意收集、矛盾調解全覆蓋。實踐團結合在校經歷,建議當地進一步結合苗歌、苗鼓等本土文化,打造沉浸式群眾文化教育場景,既傳承紅色基因,又增強本地群眾文化認同。同時,實踐團就如何利用網絡與新媒體,將當地文化、黨建活動進行時代化宣傳提出見解,并將近期調研得到的當地青年發展需求進行整理,與支部書記進行探討,為板栗村黨建與青年發揮需求深度結合提供青年方案。從領略文化到助力發展,“湘約筑夢”實踐團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行合一的青春底色。未來,實踐團將走進更多鄉村,發揮專業力量,持續為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提供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