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西灣露天煤礦通過系統性工藝創新,成功構建國內首套“地質-氣候-設備”動態適配開采體系。該模式以近水平煤層高效開發為靶向,破解了極硬巖破碎、高寒區連續作業及長周期基建三大行業難題,為露天煤礦智能化升級提供全新范式。
工藝組合:打破氣候制約的鐵三角 ,面對礦區冬季強風沙、巖性中硬(抗壓強度16.68–60.0 MPa)等挑戰,西灣礦創新采用 “剝離倒堆+采煤半連續”雙軌并行工藝:
剝離層:以“55m³挖掘機+300t卡車”配合拉斗鏟倒堆技術,表土處理效率提升30%,規避傳統輪斗工藝抗風沙缺陷; 采煤層:構建“35m³電鏟→卡車→半移動破碎站→帶式輸送機”半連續系統,運輸成本直降32%,深部開采適應性顯著增強。
專家點評:“該工藝組合使剝采比優化至6.823m³/t,較設計值下降18.5%屬同類地質條件國際先進水平。” 爆破革命:人工致裂改寫硬巖開采邏輯 針對極硬巖爆破大塊率高、安全隱患突出的痛點,西灣礦引入 高壓脈沖預裂技術:
1. 通過地質勘查定位巖體弱面,注入高壓流體生成裂隙網絡;
2. 實施多排孔微差爆破,延期間隔精確至毫秒級;
3. 成效:炸藥單耗減少28%,大塊率從15%降至9%,粉塵濃度下降50%,年節約二次破碎成本超2000萬元。
該體系已在陜北高原多個露天礦推廣。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測,若全國近水平煤層露天礦(儲量占比31%)應用此模式,年均可降本超50億元,減少碳排放量約120萬噸。
“西灣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工藝孤島,讓地質條件驅動技術耦合。”——西灣煤礦總工程師張振華表示。隨著5G遠程操控電鏟、無人駕駛卡車等智能裝備落地,這條“動態工藝鏈”將持續進化,為中國露天煤礦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