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穿透煤海!北疆青鋒實踐團見證勝利東二礦的生態蝶變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鄂爾多斯高原,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的旗幟已飄揚在勝利東二號露天煤礦的復墾示范區。7月4日,實踐第三日,同學們的目光越過轟鳴的采掘現場,聚焦于這座現代化礦山更為深刻的轉型——一場關于黑色產業與綠色希望的和解之旅正在這片土地上生動上演。
解碼綠色礦山:科技賦能下的生態革命
上午的專題學習揭開了礦山“綠色基因”的密碼。礦區技術負責人以詳實的數據和可視化系統,向“北疆青鋒”實踐團全景式呈現了勝利東二礦綠色礦山建設的硬核實踐:“從規劃設計之初,生態優先理念就已融入礦山生命全周期。” 同學們了解到,這里構建了覆蓋“開采-運輸-排棄-復墾-管護”全鏈條的綠色閉環:
1.精準抑塵網:巨型霧炮與智能灑水系統織就“天羅地網”,讓煤塵無處遁形;
2.能源心臟綠色躍動:礦卡油改電、光伏發電項目大幅削減碳足跡;
3.水資源智慧循環:礦井水深度處理率達100%,化作灌溉復墾區的“生態活水”;
4.數字礦山“綠”監管:生態參數實時監測,為每一寸修復土地建立電子檔案。
“綠色礦山絕非簡單的‘披綠裝’,而是資源開發與生態承載力之間精密平衡的系統工程,”技術負責人的總結引發了同學們的深度思考。
復墾區:從煤海傷痕到希望田野
下午,實踐團成員佩戴好安全裝備,深入礦山腹地。站在巨大的排土場邊坡上,眼前的景象顛覆了傳統礦山的刻板印象:曾經堆積如山的剝離物和煤矸石,經過科學整形、覆土改良,已化作一片片平緩的梯田。新生的刺槐、沙棘、苜蓿頑強扎根,織就出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網格。技術員抓起一把松軟的土壤介紹:“這層‘新皮膚’平均厚度超1米,我們篩選本土先鋒植物,采用滴灌節水技術,成活率超85%!未來這里將形成草灌喬結合的穩定生態系統。”
更令同學們動容的是復墾區展現的“土地重生”邏輯:表土剝離時精心收集的寶貴耕作層,在排土場穩定后“完璧歸趙”;采礦形成的巨大坑洼,正被規劃為蓄水生態湖,未來將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95%以上的終了邊坡將實現復墾綠化,我們要還給草原的,是一片更具生態韌性的土地。”工程師的話語鏗鏘有力。
青鋒礪志:觸摸能源未來的綠色溫度
“指尖沾滿復墾區溫潤的泥土,我才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礦山的重量!”一位實踐團員在歸途中感慨。帶隊老師李胤達在現場總結中指出:“今日所見,是科技創新對‘生態傷疤’的主動修復,更是大型能源企業踐行生態文明的政治擔當。它深刻啟示我們,能源報國之路,必然是綠色發展之路。”
夕陽為復墾區的新綠鍍上金邊,“北疆青鋒”的年輕身影佇立在這片重獲生機的土地上。他們腳下,是黑色資源與綠色希望交融的沃土;他們心中,能源報國的信念因生態之光而愈加澄澈。當復墾區的山風吹過青春的臉龐,西科學子正以敏銳的觀察記錄著中國能源工業轉型中最動人的綠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