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漁你共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9位成員在湖州市南潯區石淙鎮繼續開啟第四日的調研之旅。本日,團隊走入南潯和孚魚類交易市場,以“調研漁業產業鏈下游”為主題,對魚類運輸與交易環節展開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入調研。

當日上午,實踐隊員踏入南潯區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探訪南潯和孚魚類交易市場。在負責人王永安的講述中,市場的“前世今生”徐徐展開:這處由政府搭臺、民營運營的活魚中轉樞紐,如同一座架設在漁民與市場間的便民橋梁。漁民只需支付合理服務費,即可在此完成活魚交易與轉運。這里既是水產交易的“黃金碼頭”,更是長途運輸的“生命補給站”。

放眼望去,市場由買賣區、辦公區和生活區組成。買賣區的核心是一個設計巧妙的U字形混凝土高臺,其高度與運魚車齊平,便于平臺與運輸車無縫對接。高臺之上,漁民們忙碌不息,三五成群圍聚車旁,熟練地進行議價、驗貨、裝箱;辦公區內,記賬師傅端坐電腦前,專注核算著當日的市場流水;而在生活區,大廚們正揮舞鍋鏟,烹制著熱氣騰騰的佳肴,成為忙碌整日的漁民師傅們休憩與補充能量的港灣。
為深入了解市場運作,實踐隊員們分散開來,深入采訪市場內的行家,獲得了寶貴的一手信息。在魚類轉運方面,受訪者指出高溫天氣是活魚運輸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此,運輸過程中需將車內水源替換為溫度較低的井水。在魚類品種方面,市場內品種豐富,基本覆蓋了當地漁民的主要需求,常見品種包括白鰱魚、鱸魚、胖頭魚、翹嘴魚、草魚以及黃顙魚等。在魚類交易方面,經驗豐富的師傅們向隊員們傳授了挑選活魚的“望”字訣。

“創辦平臺的初心是什么?”面對隊員周致丞的提問,王永安爺爺的思緒溯回至1986年。當政府與他聯手搭建水產服務平臺時,“為百姓解困”的樸素愿景便深植于此。如今平臺以“對銷模式”運營,像中樞神經般鏈接產銷兩端。在他眼中,這座運營近四十年的平臺早已超越交易功能,成為漁民增收的“助推器”、產業升級的“風向標”。

從活魚轉運的溫控智慧到市場運營的民生溫度,從傳統驗魚的匠人技藝到政企協同的現代模式,石淙漁業正以“活水”之姿,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奔涌向前。未來,“漁你共富”實踐隊將繼續溯流而上,探尋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新密鑰,讓水鄉漁歌在共富路上奏響新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