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學“‘理’興沃土,紅心耘夢”鄉村振興實踐團奔赴鳳陽縣小崗村,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支滿懷探索熱情的隊伍,深入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探尋小崗村從“紅手印”到“振興路”的發展密碼。
黨員活動室里的“時空對話”
6月30日下午14時,在隊長帶領下團隊成功抵達小崗村,實踐團首站來到黨員活動室進行了一場實踐動員會,強調實踐期間大家的紀律、目標、工作內容,分享過往經驗,為本次實踐做出充分準備。緊接著,實踐團就小崗村近 40 年發展變化,與村黨委關正景副書記進行交流。“1978 年,十八枚紅手印按下時,沒人敢想今日模樣。” 話語將眾人帶回敢闖年代。關正景副書記細數衣食住行變遷:過去食求飽,玉米餅、地瓜粥常態,如今超市特產琳瑯滿目;衣從保暖到追時尚;住房從稻草房變樓房,泥巴路成瀝青路。產業上,農業向機械化、智能化邁進;村辦產業園引企業,特色農產品直播銷往全國;旅游業借紅色底蘊發力,帶動相關產業,提升居民收入與幸福感。

圖為關正景副書記向隊員們講解小崗村發展狀況 攝:楊鑫利
走訪調研:在家常里聽“傳承”
6月30日下午16時,實踐團跟隨鳳陽縣司法局小崗村司法所司法協理員王玉婷,走進村民家中進行調研訪談。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與當地居民進行交談,了解近年來小崗村發展情況,以及相關看法。當地居民關奶奶表示,如今村民均早已解決溫飽,生活現狀令其滿意。

圖為隊員向關奶奶了解小崗村發展狀況 攝:邵珠琳
走訪途中,實踐團遇到了經營飯店的嚴阿姨。她表示,得益于村內濃厚的文化氛圍,前來觀光的游客數量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不過,受疫情影響,經營狀況較疫情前有所下滑。她認為,鄉村振興事業的推進,離不開廣大青年群體的積極參與和不懈奮斗,期待更多年輕人能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向當地居民了解店內經營狀況 攝:楊鑫利
在小崗村憲法教育基地,實踐團參與了一場特殊的“知識競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哪部法律保障的?”“農村土地流轉要遵循什么原則?”一道道題目將法律條文與小崗村實踐緊密交織。王玉婷協理員補充道:“這些法律,就像給小崗村發展‘保駕護航’的盾牌,2018年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給咱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吃了‘定心丸’,讓改革創新走得更穩。”

圖為團隊成員觀看憲法宣傳片 攝:楊鑫利
書屋匯談:把感悟變成行動
在小崗村書屋,實踐團召開總結會,會議摒棄冗長匯報,聚焦成員的真切感悟交流。 實踐團成員表示,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對課本中提及的小崗村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另有成員提及,關奶奶家中體現出的“傳承”精神令人觸動,從當年的十八位帶頭人,到關奶奶的兒子,再到當代大學生,相關精神的傳遞未曾中斷,這正是鄉村發展的根基所在,青年一代理應將這一根脈延續下去。 實踐團隊長總結時指出,此次小崗村之行,使“書本上的改革歷史”轉化為了“親身體驗的實踐課程”。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總結匯報 攝:邵珠琳
觸摸改革印記,體悟振興動能。小崗村從 “紅手印” 鐫刻的改革初心出發,在振興路上實現蓬勃發展,其變遷背后是 “敢為天下先” 精神的代代傳承。這一歷程揭示了鄉村發展的深層密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奮斗基因與前行力量。
(撰稿:沈琳茜、何智臻)
(攝影:楊鑫利、邵珠琳)
(指導老師:蘭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