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傳承紅色基因,2025年7月1日,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4周年之際,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理’興沃土,紅心耘夢”鄉村振興實踐團在安徽鳳陽小崗村以“尋紅手印歷史密碼,探小崗村非遺根脈”為主題,探尋基層改革實踐與黨的領導、紅色歷史及非遺文化的時代耦合關系,在契約手印的歷史褶皺與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承中,構建起從改革原點到振興實踐的立體認知坐標系。
追溯改革原點,感悟初心使命
上午10時,實踐團抵達“當年農家”舊址。實踐團觀察了土坯房、石磨、舊農具等實物遺存,新舊生產生活工具的時空對撞呈現了農村改革前后的發展變遷;舊址中留有當年18 位村民簽訂的“分田到戶”契約復印件,其上模糊的手印痕跡與"如不成,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的鏗鏘字句相互映照,勾勒出改革破冰期的勇毅決心。尤為震撼的是18位簽字者中12名黨員的先鋒身影——他們以“干部帶頭”的擔當姿態踐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將這一科學方法論深深烙印為基層改革的根本遵循,在泛黃契約的字里行間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圖為實踐團成員一同探討“分田到戶”契約的復印件。邵珠琳 供圖
傳承非遺文化,賦能鄉村發展
隨后,講解員張元忙帶領實踐團拜訪了鳳陽鳳畫的傳承人張變紅老師。張變紅老師熱情地為實踐團講解了鳳陽鳳畫悠久的歷史及其獨特的繪畫風格,還當場為成員們展示了鳳畫的繪畫過程。此外,團隊有幸觀賞到毛賢進老師的淮河大鼓表演和李明松老師的鳳鼓表演。團隊成員還參與到花鼓的演出中,當鼓槌首次叩擊鼓面的剎那才驚覺:非遺的魂靈原來早藏在了彎腰擊鼓的弧度里,與千年農耕文明的心跳同頻,與時代脈搏共振。是非遺傳承人的傾力傳承,讓老腔新韻在鼓皮震顫里完成跨時空的和鳴。

圖為非遺傳承人張變紅老師向成員展示鳳畫的制作過程。邵珠琳 供圖
緬懷楷模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當天下午14時,實踐團參觀了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他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足跡深嵌小崗村泥土,以“腳沾泥土、心貼群眾”的實干精神推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小崗村從溫飽線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道。“沈浩同志記下厚厚的六本民情日記,把全部精力投入小崗村發展。2009 年,沈浩同志因勞累成疾,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成員們凝視著玻璃展柜中泛黃的日記手稿與磨舊的生活用具,歷史的厚重感與沈浩精神的感染力在胸腔激蕩,于靜默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觀看宣傳沈浩精神的石雕墻。邵珠琳 供圖
沈浩同志以生命赴使命的赤誠,與小崗村“紅手印”改革中迸發的基層首創精神,共同印證著基層黨組織對黨的宗旨的生動踐行。歷經全天實踐調研,實踐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當代青年大學生當以“黨建引領改革、文化承載初心”為行動坐標,將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與紅色歷史的精神內核深度融入鄉村建設實踐,以青年特有的創新活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撰稿:陸建寧、何智臻)
(攝影:邵珠琳)
(指導老師:蘭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