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漁你共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9位成員在湖州市南潯區石淙鎮繼續開啟第三日的調研之旅。本日,團隊走入善璉一處成品魚塘,以“調研成品魚塘捕撈流程”為主題,深入漁業生產一線,用鏡頭與筆記細致記錄捕撈全過程,沉浸式學習現代漁業生產技術與產業發展經驗。

當日凌晨四點一刻,實踐隊的隊員們整裝待發,奔赴南潯區的一處成品魚養殖魚塘,實地觀摩成品魚的捕撈運輸全過程。在與養魚師傅的交流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池塘里不僅養殖了青魚,還有胖頭魚、草魚等多種魚類。當被問及青魚的養殖周期時,師傅介紹道,一般在上一年的4、5月份投放魚苗,到過年前后便可進行捕撈。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他們會根據市場需求分批次進行捕撈。這些凝聚了養魚師傅近一年心血的“寶貝”,即將經歷收網捕撈、分類篩選、稱重裝車的過程,最終流向釣魚場、魚類加工廠、經銷商等不同渠道,為養魚戶帶來可觀的收入。

起網,作為捕撈環節的第一步,需要師傅們密切配合:有的劃船至池塘中央控制漁網收攏的方向,有的身著下水服在岸邊牽引漁網。劃船、收網、牽引,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團隊配合默契十足。
當漁網范圍逐漸縮小,收網工作正式開始。師傅們先用細竹竿固定漁網,再用粗竹竿橫貫漁網兩端,將其從水中挑起,形成一道可移動的“人工墻”,將魚群引導至狹窄水道,為后續的分揀和裝車做好準備。

岸邊,師傅們正在緊張有序地組裝吊車:在車尾綁上配重,給車身四周加裝四條支撐臂,拉上牽引繩,確保吊車在工作中穩如泰山。隨后,分魚工作正式啟動。師傅們拿出一張方形網兜,在底部鋪上塑料布作為浮網,注入適量清水,與池塘水隔開,一個簡易的魚類分裝池便搭建完成。分類好的魚群由旁邊的師傅按數量裝桶,再通過吊機運至運輸車上。
車廂上,師傅們正在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將每桶鮮魚逐一過秤,根據重量分裝到不同的儲運箱中,以便區分不同價位。

魚躍人歡的場景背后,是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在跳動。“漁你共富”實踐隊的隊員們用腳步丈量著養魚塘,親眼見證了傳統漁業技術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為成品魚的養殖和運輸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助力漁業產業鏈的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