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漁你共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9位成員在湖州市南潯區石淙鎮繼續開啟第二日的調研之旅。本日,團隊走入惠民漁業,以“調研集體型漁業公司發展密碼”為主題,對惠民漁業創始人進行交流和采訪,探尋漁業產業鏈發展的新途徑。

當日下午,“漁你共富”實踐隊成員抵達惠民漁業養殖基地,創始人張建豐頭戴草帽、腳蹬膠靴,早已在田間地頭熱情等候。在養魚塘邊的簡易辦公室內,張建豐與實踐隊員們親切交流,還拿出公司宣傳冊,逐頁向實踐隊員介紹,惠民漁業始終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理念,構建起覆蓋加州鱸、鱖魚等十余種淡水魚珍品的養殖與營銷體系。憑借全品類市場覆蓋體系和高標準品質管控,惠民漁業的淡水魚類產品已遠銷國際市場,正朝著“中國水產第一品牌”的目標穩步邁進。

談及如何詮釋惠民漁業,張建豐給出的答案是“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在走訪過程中,他介紹道,基地主要分為四大養殖區:泥鰍養殖區、鱸魚養殖區、巴沙魚養殖區以及金鯧魚養殖區。而如此大規模的養殖基地,張建豐通過智能漁業APP“慶漁堂”便可運籌帷幄。手機屏幕上,水溫、溶氧等28項數據實時跳動,這個集成了智能監測、智控飼喂、數據分析等多種功能的系統,堪稱漁場的“神經中樞”。

在采訪中,張建豐著重提及了公司的技術優勢,并且提到這種技術優勢正通過“一帶一路”實現跨地域復制。就在前幾天,張建豐被聘為哈薩克斯坦冷水漁業集團在漁業發展、水產種苗養殖、魚苗孵化技術方面的高級工程師。“我剛從哈薩克斯坦回來,協助那邊建設冷水魚養殖基地。”他侃侃而談,“將太湖野生種馴化技術嫁接到中亞水域,這種‘一帶一路’的技術輸出,讓我們從傳統養殖者升級為技術方案提供者。”張建豐寄語新人,“漁業創新既需要扎根池塘的實干精神,也要有把‘江南育苗經’推向國際的遼闊視野。要始終貫徹‘用顯微鏡看水質,用望遠鏡看市場’的創業理念”。

在半日的走訪中,實踐隊員不僅深入了解了漁業養殖技術的多樣性,更感受到漁業技術跨越地域的強大生命力。未來,實踐隊計劃結合地方漁業特色,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中勾勒水產養殖的科技賦能路徑,讓更多漁業創新成果轉化為振興路上的鮮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