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醫學院學子暑期送急救知識下鄉,守護鄉村健康時間:6.20-6.26 地點: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清淮移民新村
參加人員:蔣民 廖開銘 董家興 張力元 陳榮威 魏子皓 張亦馳 張嘉行 岳勇帆 趙毅 耿圣凱 陳子健 劉詩惠 郝少旋

在炎炎夏日,我們豫北醫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著對鄉村健康的關切,奔赴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清淮移民新村,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急救知識宣傳社會實踐,為鄉村健康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醫學生們的成長之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們分成若干小組,深入村內各個街道,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急救知識。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了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急性病應對等關鍵急救技能。
心肺復蘇知識宣傳是社會實踐的重頭戲之一。團隊成員們詳細講解了心肺復蘇的重要性、適用場景及基本步驟。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介紹了如何判斷患者意識、呼救、擺放正確體位、進行胸外按壓、打開氣道、實施人工呼吸等環節。
“心肺復蘇是挽救心臟驟停患者生命的關鍵步驟。當發現有人突然倒地,無意識、無呼吸時,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迅速開始心肺復蘇。” 團隊成員小李耐心地向村民們解釋,“首先,將患者平躺在堅硬的平面上,解開衣領和腰帶,然后進行胸外按壓。按壓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點,雙手交叉,用掌根按壓,頻率為每分鐘 100-120 次,深度為 5-6 厘米。接著,打開氣道,進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氣時間為 1 秒,確保胸廓隆起。”
包扎知識宣傳同樣精彩紛呈。團隊成員們向村民們介紹了常見傷口包扎方法,如環形包扎、螺旋包扎、八字包扎等,并展示了繃帶、紗布等簡單包扎用品的使用方法。他們結合圖片和視頻,讓村民們更直觀地理解包扎技巧。
“環形包扎適用于手腕、頸部等粗細均勻的部位,螺旋包扎適用于四肢等粗細不均勻的部位,八字包扎則適用于關節部位。” 團隊成員小張一邊講解,一邊用手勢比劃,幫助村民們理解。他還特別強調了包扎的注意事項,如包扎時要保持傷口清潔,避免過緊或過松,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一位村民在聽完講解后表示:“原來包扎傷口也有這么多講究,今天學到了這些知識,以后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急性病應對知識宣傳也是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成員們向村民們講解了心絞痛、腦卒中、癲癇發作等常見急性病的急救方法。
“心絞痛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悶、胸痛,這時應立即讓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片,并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 團隊成員向村民們解釋,“腦卒中發作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角歪斜、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癥狀,這時應迅速撥打急救電話,并避免患者隨意移動。”
在社會實踐的最后一天,團隊成員們對整個社會實踐進行了全面總結。他們整理收集到的村民反饋意見,評估宣傳效果,并討論了后續改進措施。這次急救知識宣傳社會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團隊成員們用專業知識和熱情,為村民們普及了實用的急救技能,提高了村民們的急救意識和能力。同時,社會實踐也讓團隊成員們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他們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還提升了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一位團隊成員感慨道:“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醫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我們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