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教育公平的時代命題下,鄉村教育作為其中關鍵一環,其每一點發展與進步都緊緊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就在不久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滿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毅然踏上了前往貴州省貴陽市的征程,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次活動緊密圍繞教育幫扶、文化交融以及志愿服務三大核心板塊展開,目標明確且堅定,不僅要為鄉村兒童帶去知識的火種,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還要為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們創造深入鄉村、服務社會的寶貴契機 。

1 月 20 日,正值寒冬,凜冽的寒風也未能阻擋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三名大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的腳步。他們歷經長途跋涉抵達貴陽后,顧不上舟車勞頓,迅速奔赴當地鄉村學校,一場充滿溫情與希望的實踐之旅就此拉開大幕。
教育幫扶階段,實踐團隊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精心設計并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英語課堂上,為了打破傳統教學的枯燥與沉悶,成員們大膽采用游戲化教學和互動教學法。以 “英語單詞大冒險” 游戲為例,孩子們被分成若干小組,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搶答、接龍等方式,盡可能多地說出符合特定主題的英語單詞。獲勝的小組不僅能獲得小獎品,更重要的是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情景對話表演環節,孩子們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模擬日常生活場景,如購物、問路、做客等,用英語進行交流。原本對英語學習望而卻步的孩子,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漸克服了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學習熱情愈發高漲。
科學實驗課更是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科學世界。實踐成員們帶來了放大鏡、電路組件、化學試劑等琳瑯滿目的實驗器材,每一件都像是一把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在放大鏡聚焦生火實驗中,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調整放大鏡的角度,當看到陽光通過放大鏡匯聚成一點,最終點燃紙張時,他們不禁發出陣陣驚嘆。電路連接實驗則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到電流的神奇,他們親手將導線、電池、燈泡連接起來,成功讓燈泡發光的那一刻,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而酸堿中和實驗中,不同顏色的液體混合后產生的奇妙變化,更是讓孩子們目不轉睛,對科學的興趣被徹底點燃,他們紛紛提出各種問題,展現出對未知世界強烈的探索欲望。

文化交流活動無疑是本次實踐活動的一大亮點。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文化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為此精心策劃并組織了一系列別具一格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故事會上,成員們聲情并茂地講述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故事,從充滿奇幻色彩的格林童話,到蘊含深刻哲理的印度神話,再到充滿冒險精神的阿拉伯民間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文化世界的窗戶。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全神貫注地聆聽,時而被故事中的情節逗得哈哈大笑,時而又為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揪心不已,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不同文化的獨特韻味。
手工藝制作活動同樣趣味十足,充滿了創意與活力。實踐成員們指導孩子們利用彩紙、黏土、廢舊物品等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在彩紙手工環節,孩子們用靈巧的雙手折出了精美的紙燈籠、五彩斑斕的千紙鶴、栩栩如生的紙藝花朵。黏土制作區,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黏土動物躍然眼前,有憨厚可愛的小熊、活潑機靈的小兔子、威風凜凜的小獅子。廢舊物品改造區更是創意無限,孩子們將廢棄的易拉罐改造成精致的筆筒,用舊紙箱制作成實用的收納盒,把飲料瓶變成了漂亮的花瓶。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自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志愿服務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的始終,成為連接實踐團隊與鄉村學校、貧困家庭的溫暖紐帶。實踐團隊來到學校圖書室,面對堆積如山、雜亂無章的書籍,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有條不紊地進行分類整理。他們仔細地將每一本書按照學科、年級、類別進行分類,然后逐一上架擺放。對于部分破損的書籍,他們還耐心地進行修復,用膠帶粘貼書頁、裝訂封面,讓一本本破舊的書籍煥然一新。在打掃教室時,實踐成員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掃地,有的負責拖地,有的負責擦拭黑板和桌椅,經過一番努力,原本略顯雜亂的教室變得干凈整潔,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課余時間,實踐成員們主動為孩子們輔導功課,針對孩子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他們耐心講解,從基礎知識到解題思路,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們理解掌握,幫助他們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成績。
此外,實踐團隊還走訪了當地貧困家庭。他們帶著精心準備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滿懷關切地走進貧困家庭。一進門,成員們便與家長和孩子們親切交談,認真傾聽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和需求。在一戶家庭中,實踐成員看到孩子在昏暗的燈光下學習,書本已經破舊不堪,但孩子依然對知識充滿渴望,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執著。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實踐成員們的內心,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教育的現狀和貧困家庭孩子面臨的困境,也更加堅定了他們服務社會的信念。

一周的時間如白駒過隙,雖然短暫,但這次實踐活動卻給當地鄉村學校帶來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曾經對學習感到迷茫和厭倦的孩子,如今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視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對外面廣闊的世界充滿了向往和憧憬。
對于實踐團隊成員而言,這次活動無疑是一次寶貴的人生歷練。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如何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如何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和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他們掌握了與不同性格、不同背景孩子溝通的技巧,學會了傾聽和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在團隊協作方面,面對各種任務和挑戰,成員們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實踐團隊負責人感慨地說:“這次社會實踐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和面臨的重重挑戰,也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參與這類活動,為鄉村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隊還深入鄉村生活,與村民一同參與農事勞作。他們跟隨村民來到田間地頭,學習農作物種植、養護和收割的技巧。在種植過程中,他們親手翻土、播種、澆水,感受著泥土的芬芳和勞動的艱辛。在農作物養護階段,他們學習如何識別病蟲害,如何進行科學的防治。到了收割季節,他們與村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這些經歷讓實踐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生活的質樸與不易,也讓他們更加珍惜城市生活的便利。同時,他們對鄉村的發展和教育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意識到鄉村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需要關注鄉村的整體發展,為鄉村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團隊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反思與總結。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雖然這次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課程內容雖然豐富多樣,但在深度和廣度上還不夠,無法充分滿足不同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部分孩子對某些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由于課程設置的局限性,無法進一步深入學習。此外,幫扶時間較短,難以形成長效機制。一周的時間對于孩子們的成長來說只是短暫的一瞬,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引入編程、音樂、體育等特色課程,滿足孩子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長期幫扶機制,與鄉村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志愿者前往鄉村開展教學活動,為鄉村孩子們提供更持久、更有力的支持。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就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鄉村孩子們的求知之路,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也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它所播下的希望種子,必將在未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無限可能。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些大學生在未來繼續為鄉村教育事業發光發熱,也期待更多的人關注和投身于鄉村教育建設,共同為實現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