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而鄉村教育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一環。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幾位大學生,帶著對鄉村孩子的深切關懷與責任擔當,奔赴貴州省貴陽市,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鄉村教育實踐活動。這次實踐聚焦教育幫扶、文化交流和志愿服務,旨在為鄉村兒童送去知識與關愛,同時也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增長才干。

正文;1 月 20 日,寒冬的冷風沒有阻擋住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三名大學生的腳步。他們一抵達貴陽,便馬不停蹄地前往當地鄉村學校,一場充滿希望與溫暖的實踐活動就此拉開帷幕。
在教育幫扶方面,實踐團隊憑借自身專業知識,精心策劃并開展了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教育活動。英語課上,為了打破傳統教學的單調,團隊成員采用了趣味十足的游戲教學和互動教學方法。像是 “英語單詞接龍大比拼”,孩子們分組進行單詞接龍,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積累詞匯;情景對話模擬環節,孩子們扮演餐廳顧客、醫生、游客等角色,用英語交流,讓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原本對英語學習興致缺缺的孩子,也被這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吸引,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學習熱情愈發高漲。
科學實驗課更是開啟了孩子們探索科學世界的大門。實踐團隊帶來了放大鏡、電路材料、化學試劑等豐富的實驗器材。在放大鏡聚焦生火實驗中,孩子們專注地調整放大鏡角度,當看到紙張被點燃,他們的眼中滿是驚喜與好奇。電路連接實驗里,孩子們親手連接導線、燈泡和電池,成功點亮燈泡的那一刻,教室里響起了歡呼。酸堿中和實驗中,試劑混合產生的奇妙顏色變化,讓孩子們目不轉睛,紛紛提出各種有趣的問題,探索科學的欲望被徹底激發。

文化交流活動是本次實踐的一大特色。實踐團隊深知文化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精心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在故事分享會上,團隊成員講述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從《安徒生童話》到非洲民間傳說,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感受著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手工藝制作活動同樣精彩紛呈。實踐團隊引導孩子們用彩紙、黏土、廢舊物品制作手工藝品。彩紙區,孩子們折出了漂亮的紙船、精美的紙花;黏土區,誕生了可愛的動物造型、富有創意的小擺件;廢舊物品改造區,易拉罐變成了小音箱,舊紙盒變成了小書架。這些活動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志愿服務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來到學校圖書室,面對雜亂的書籍,他們迅速行動,分類整理、修補破損書籍,讓圖書室煥然一新。打掃教室時,大家分工明確,掃地、拖地、擦黑板,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課余時間,實踐團隊成員還為孩子們輔導功課,耐心解答學習中的難題,幫助他們提高成績。
實踐團隊還走訪了當地貧困家庭。他們帶著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走進貧困家庭與家長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在一戶家庭中,看到孩子在簡陋的環境中依然努力學習,實踐團隊成員深受觸動,更加堅定了助力鄉村教育的決心。
一周的實踐活動雖然短暫,卻給當地鄉村學校帶來了顯著變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態度更加積極,成績也有所進步。他們的視野得到拓展,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
對于實踐團隊成員來說,這次活動是一次寶貴的人生經歷。在教學中,他們學會了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根據孩子特點調整教學方法。與孩子們相處時,他們掌握了溝通技巧,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面對各種任務,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升。實踐團隊負責人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戰,我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機會參與,為鄉村教育貢獻更多力量。”

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隊還體驗了鄉村生活,與村民一起參與農事。他們學習農作物種植、養護和收割,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質樸與艱辛,更加珍惜城市生活的便利,也對鄉村發展和教育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意識到鄉村教育需要關注鄉村整體發展,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團隊進行了反思總結。他們認識到,雖然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課程內容不夠深入,不能滿足所有孩子的興趣需求;幫扶時間短,難以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隊計劃未來優化課程設置,增加編程、音樂、美術等特色課程,同時探索建立長期幫扶機制,與鄉村學校長期合作,為鄉村孩子提供持續的支持。
結語;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為鄉村孩子帶來了知識與溫暖,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讓孩子們收獲成長,也讓大學生得到鍛煉。活動雖已結束,但播下的希望種子必將在未來發芽,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期待這些大學生繼續為鄉村教育努力,也希望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鄉村教育建設,共同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