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下午,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綠韻分類先鋒”實踐隊成員踏入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中高名人國際花園小區,一場圍繞社區垃圾分類狀況的深入調研活動就此展開。此次實踐旨在精準剖析基層垃圾分類的實際情況,全力探尋改善社區垃圾分類現狀的有效策略,助力綠色法治社區建設。
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讓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垃圾分類成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關鍵之舉。雖然我國在垃圾分類推進上成果顯著,多地紛紛出臺相關法規,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92.6%,但在基層社區,垃圾分類的落實仍面臨諸多挑戰。
實踐隊成員首先探訪了小區物業管理人員,據物業主管李經理說:“我們嚴格按照規定,在小區內設置了垃圾分類站,還張貼了清晰醒目的分類標識。可現實情況是,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配合度并不高,分類準確率著實很低。”李經理進一步透露,物業在推動垃圾分類的過程中,與居民的溝通困難重重,宣傳工作也很難做到深入人心。
為更進一步了解居民對社區中垃圾分類的看法,在社區進行線下調查,向居民了解情況。一部分居民提到雖然心里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但實際進行垃圾分類的時候并不能完全辨認出垃圾的種類,久而久之就不會進行垃圾分類了。年紀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認為垃圾分類很繁瑣,社區做的這些工作也只是在走形式主義,沒有落到實處,即使進行垃圾分類了,最后還是一起倒進垃圾車。實踐隊隊員認真傾聽每一位居民的反饋,針對他們提出的疑問,現場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并發放了制作的垃圾分類宣傳頁。這些宣傳頁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常見垃圾的分類方法,居民們接過宣傳頁后,紛紛表示這樣的形式更容易理解。
為了解居民實際投放垃圾情況,實踐隊成員在垃圾分類站附近進行觀察,陸續有多位居民前來投放垃圾。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居民都未對垃圾進行分類,直接將混合垃圾扔進垃圾桶。社區中集中投放點會有工作人員來進行分類,據了解,大多數是社區中年紀較大的老人負責這份工作,為其增加收入來源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并且只是粗略的分類沒有達到城市以及社區開始想要達到的效果。實踐隊后續將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前期,繼續對多小區進行實地調查,多方面了解小區垃圾站的設置、垃圾桶的分布、社區垃圾分類宣傳的效果、居民的自覺意識和配合度等,進行基本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助力提升基層社區整體的垃圾分類水平,為推動綠色法治社區建設添磚加瓦。

